「中国」中国航天重大计划稳步推进(科技视点)( 二 )
1970年的长征一号首飞 , 是我国当时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 , 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 。到2016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 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 。40多年间 , 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目前 , 在中国火箭家族谱系中 ,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六号火箭初步形成大、中、小系列化、梯度合理、型谱完善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体系 。
中国航天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龙乐豪认为 , 不断创新是中国航天不断跨越的关键 。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勇于提出新的科研方向 , 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 。
探月工程中 ,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80%都是新技术、新产品 。“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也是人类历史上全新任务 , 科研人员创新性地研制了“鹊桥”中继星 , 解决了地球和月球背面通信的难题 , 进而翻开了世界探月史上崭新的一页 。
在航天探索方向和技术路线上 , 中国航天也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 显示出世界航天领域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建造空间站 , 必须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交会对接和在轨补加等关键必需技术 。在交会对接技术试验中 , 科技人员研制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 , 大大减少了飞船的发射次数 , 降低了成本 , 同时也部分超前地实现了空间实验室的试验目标 。
北斗导航建设是一步跨到全球组网 , 还是分阶段走?这在当时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 “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最终确定下来 。参与了技术路线讨论的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说:“‘先区域、后全球’的技术途径很正确 , 符合中国国情 , 具有中国特色 。”此后 , 为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 , 中国北斗人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 率先提出了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 。
在几十年的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 , 航天精神是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小白毛”的故事在航天界一直流传 。当年“两弹”结合试验中 , 一名操作手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5毫米长的小白毛 , 并费尽周折、小心翼翼地把小白毛挑出来 , 消除了试验安全隐患 。钱学森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 , 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 , 作为作风严谨细致的典型 , 教育科技人员 。”
龙乐豪认为 , 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跨越 , 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 , 未来的太空探索之路 , 同样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引领和推动 。
以创新探索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
不久的将来 , 中国航天将实施多项重大工程任务 , 创新探索前所未有 , 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 。
按计划 , 长征五号系列大推力火箭将承担3次发射 , 即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 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加上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的最后一次组网发射 , 中国航天将迎来不仅是数量上也是分量上的航天大年 。
其中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 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 。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万公里 , 地球到火星几亿公里的距离 , 对飞行器的测控通信就是巨大的考验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次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巡视” , 任务过程复杂、技术跨越大、关键环节多、挑战巨大 。就如专家所指出的 , 火星探索的起步 , 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 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 , 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
在世界航天方阵中 , 我国属于航天大国 , 与50年前相比 , 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条件 , 正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路上 。此时 , 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 。向着航天强国这个目标进发 , 并非一路坦途 , 也不会轻易就能到达 。展望未来发展 , 航天专家王礼恒院士说:“目前航天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 要补齐短板 , 敏锐关注航天领域新动态、趋势、发展 , 抢占先机 。”
推荐阅读
- |荷兰企业推出全新半导体技术,并承诺对华投资!中国光刻机获突破
- |一文速览五月份隐私币重大进展:Monero、Zcash、Grin、Beam
- 中国企业家|李彦宏和王兴们,在这里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 腾讯新闻深网|小米引入新高管,任命杨柘出任中国区CMO
- |官宣!杨柘出任小米集团中国区CMO 负责品牌建设等
- 人群中国科学家通过古人基因组数据探寻中国文明源流
- 中国电池网|互动交流│常铝股份:向国轩高科供应电池箔产品
- TechWeb.com.cn|官宣!前魅族CMO杨柘加入小米 担任副总裁、中国区CMO
- 金融墙|两首富为何都重回中国?一个在英国亏了千亿,一个在美国亏了百亿
- 杨柘|复仇者联盟集合!杨柘上任小米中国区CMO:君子如兰,爵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