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有3个窍门,晚年的李世民( 二 )


他知道后便立刻改变态度 , 同时对大臣们说:
“人欲自照 ,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 必借忠臣 。 主若自贤 , 臣不匡正 , 欲不危败 , 岂可得乎?”
经过如此沟通后 , 大臣们都乐于建言 。
太宗不仅虚心纳谏 , 而且还很注重防微杜渐 。 正如他对臣下所说的:“朕所为事 , 若有不当 , 或在其渐 , 或已将终 , 皆宜进谏 。 ”也就是说 , 不管事情(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政策)进展到什么程度 , 只要发现做错了 , 就马上改进 。
『玲珑文史』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有3个窍门,晚年的李世民
文章图片
唐太宗剧照
我们都知道 , 一个人如果做错了事 , 不仅会给自己造成损失 , 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 。 那么 , 如果太宗制定的政策出现了错误 , 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计 。 如此 , 离败亡之日亦不远了 。
太宗常盼自己能以明君自期 。 他即位后 , 君临天下 , 居万人之上 。 然太宗能以史为鉴 , 即位后 , 事事小心 , 戒慎恐惧 , 唯恐有失 , 故处处不敢轻忽 。
贞观二年 , 太宗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 , 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上曰:“善!”
此段与魏征的对话 , 可谓流传久矣 。 此外 , 他又说:
“人言天子至尊 , 无所畏惮 。 朕则不然 , 上畏皇天之监临 , 下惮群臣之瞻仰 , 兢兢业业 , 犹恐不合天意 , 未副人望 。 ”
由上述太宗对魏征建言的重视 , 可见他常以此自勉;而如此自我惕厉 , 亦是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
『玲珑文史』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有3个窍门,晚年的李世民
文章图片
魏征剧照
善于驾驭 , 用人唯才
太宗在其人才的使用方面 , 亦有其理念 。 细读《贞观政要》 , 可明显发现太宗人才思想的主轴主要在于人才运用 。
贞观元年 , 太宗谓房玄龄曰:“致治之本 , 惟在于审 。 量才授职 , 务省官员 。 ”贞观六年 , 太宗谓魏征曰:“用得正人 , 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 , 不善者竞进 。 赏当其劳 , 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 , 为恶者戒惧 。 ”
这是太宗对择官用人的看法 , 须是才德兼具 , 也由此得知 , 他对人才是选用的标准是“才德兼备 , 唯才是用” , 他正是以此用人观点 , 广纳贤臣猛将 。
另一个重要问题 , 便是如何驾驭人才 , 并使他们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
太宗发挥高超的智慧 , 运用“用人不疑 , 疑人不用”的方式 , 待以臣下“推心置腹” , 使之全力以赴 。
『玲珑文史』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有3个窍门,晚年的李世民
文章图片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欧阳修在《新唐书》赞唐太宗曰:
“观太宗之责任也 , 谋斯从 , 言斯听 , 才斯奋 , 洞然不疑 , 故人臣未始遗力 , 天子高拱操成功 , 致太平矣 。 ”
此外 , 太宗用人不避亲疏 , 亦不避仇敌 , 而唯才是举 。
以魏征为例 , 他过去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 , “玄武门之变”后 , 太宗不计前嫌 , 委以重任 , 而后成为最重要的谏官 。
又如武德三年 , 太宗败刘武周后 , 尉迟敬德举城降太宗 , 但有人猜测敬德恐反叛而建议太宗诛之 。 太宗力排众议 , 召之入室 , 除安慰他并赠以金宝 , 敬德为之感动 , 并愿“以身图报” 。 之后 , 在太宗指挥的战役中 , 或面对李建成与李元吉重金拉拢下 , 甚至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 , 尉迟敬德均坚决效命太宗 , 并立下重要功绩 。
结语
知人难 , 难在对人往往只知其一 , 不知其二;用人亦难 , 难在用非所长 , 未尽其才 。
贞观晚年 , 唐太宗总结了自己一生用人的经验 。
『玲珑文史』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有3个窍门,晚年的李世民
文章图片
归纳起来 , 有三个窍门和要点:“知人善任”、“推心置腹”及“用人唯才” 。 他高超的统御技巧 , 及灵活的用人策略 , 终使“贞观之治”的美名得以流传于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