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了是一种啥样的感觉

真正的放下是不会有感觉的。凡是有感觉的放下都是未放下。只不过自己告诉自己放下了。只是多了一个以为自己放下的执着。比如拿起水杯喝水。喝完放下水杯会有什么感觉吗。压根没有执起不放的念头,就不会缘起放下的想法。佛法就象喝水,告诉你世事无常,有生就有灭,缘来即应,缘灭即除,不起心动念,是真放下。
■网友的回复
放下或者说舍,是佛教里四梵住(慈、悲、喜、舍)之一。
按照佛教的说法,舍梵住:
以中立地对待有情为它的行相,
因此,平等看待有情为它的作用,
因此,嗔恨与爱着的止息为它的果,
而"各有宿业"的看法是产生它的强因。
但如果是无智而世俗的舍,则是失败的修行,不能产生果。无智指的是不能分辨过失与功德,世俗指的是不能超越欲界。
各有宿业的意思是:每个有情或者幸福或者悲伤,或者成就或者失败,或者沉沦或者解脱...凡此种种...都是他们各自宿业的果报。
但若无智,可能会因"各有宿业"的看法导致迷失:
1.因为都是命注定,干嘛还努力呢? (于舍无进)
2.这些痛苦都是命,有什么可解脱的?(无喜)
3.它们受苦都是命,有什么可同情的?(无悲)
4.既然都是命,那么我不可能改变它们受苦的现状。(无慈)
通过这四点可以看到,无智的舍会导致其它梵住的修行失败。
但反过来说,如果先有其它梵住的修行,就不会有无智的舍,因此舍梵住也能修行成功。
这也是舍放在最后的原因:必须先有慈悲喜三梵住的修行,以支撑正确的舍梵住。
类似的,喜为什么排第三,悲为什么排第二,都有这类原因,所以四梵住是需要按顺序修行的。
这就是舍梵住的正确修行方式:按照四梵住的顺序修行。
■网友的回复
谢谢您的邀请!放下了的感觉,只有等您放下了,就知道了。这种先去执着于果,而不注重当下怎样去学着放下这个因,是一种不合理的修行次第。所以以我的看法,您暂时还是不要去执着于这个放下后的感觉的这个果,当下就试着去放下,比如说放下放下后的感觉,这就是放下。有因才有果,修行上的体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享受,别人所说所讲都是别人的体悟,所谓“如渴饮水,冷暖自知”。嗯!希望能帮到您!阿弥陀佛!
■网友的回复
放下了,会真的轻松很多。
当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就不会纠结了。
心境不一样了,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感触也就不一样了。
【放下了是一种啥样的感觉】 希望可以慢慢放下,让自己轻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