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苹果与谷歌合作的「接触者追踪」是魔法黑科技还是表面工程?( 二 )


出于隐私和公民接受度等方面的考虑 , 整个项目其实需要用户自愿参与 。也就是说 , 确诊者不一定在使用这个 App , 也有可能在接近他人时并没有携带手机 。考虑到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 即便你与患者的相对位置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 你仍然可能通过触碰接触面的方式被暴露在感染风险中 。有专家认为 , 它会给人造成一种安全的假象 。如果推广 App 目的在于尽快复工、结束封锁 , 这些“假阴”的情况就相当危险 。
另一种担忧是 , “自愿参与”的性质会导向项目的无效 。上述牛津大学团队估计 , 在 100 万居民的城市模型中 , 停止疫情扩散需要至少 60% 的人使用追踪 App 。
虽然在用户有限的情况下 , 追踪 App 仍然能够减少确诊和死亡案例 , 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民众并不囊括在计划范围内 , 无论出于个人意愿 , 还是本身不具备参与的条件——即便是美国也拥有 20% 左右的非智能机用户 , 尤其多现于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 , 而这恰恰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 , 智能机和 App 作为有门槛的科技手段 , 并没能解决这些群体的安全隐忧 。
这当然不是美国独自面对的问题 , 在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施行接触者追踪的其他国家 , “科技并非万能”得到了多次验证 。
新加坡在 3 月推出了供国民自愿下载的蓝牙追踪应用 Trace Together , 但是截至 4 月初 , 只有 12% 的人在使用它 。即便没有 App 的帮忙 , 新加坡的早期防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功——2 月关闭中新边境、禁止大型集会、严格执行隔离策略 , 设立专人小组对每一例确诊病例进行人工核查追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 , App 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而本月的感染病例复增更多是流动工人在集体宿舍里造成的传染 。也正因为如此 , 面临疫情复燃的问题 , 新加坡政府已经在 4 月 21 日呼吁国民自觉下载 App 。
[疫情]苹果与谷歌合作的「接触者追踪」是魔法黑科技还是表面工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Trace Together 宣传片
不过 , 当初推动 App 发布的关键人士坚决要求这项技术必须配合以持续的人力干涉 。系统的首席产品设计师 Jason Bay 在 Medium 博客中写道 , “如果你问我世界范围内发布的任何蓝牙追踪技术能否取代人力追踪 , 我的答案是不……(系统监测到的)假阴和假阳都是生死攸关 , 我们在利用 Trace Together 辅助人力追踪 , 而不是取代它 。”
他也提到了自动系统无法触及到的其他关键因素 , 比如物资的紧缺 , “你不能在数据插不上的领域用大数据去解决问题 。任何不相信这点的人 , 都是傲慢自大的典型 。”
在技术执行过程中 , 不时也有另一些极端情况出现 , 即虽然在使用技术、却拒绝相信它所反应的事实 。在 2 月份北京和上海的一些个案中 , 虽持有当地绿码 , 一些上班族和住户仍被办公大楼和小区拒之门外 , 对方的评判依据并非来自于健康码的颜色 , 而是身份证开头 , 或是社区/物业自己定制的规矩 。无法否认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些技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
正如电子前哨基金会在一份报告里指出的那样:“我们不可能设计一个完美的 App 来解决疫情 。严峻的社会问题不能指望魔法般的科技去解决 。”
一个更为清醒的共识是 , 和追踪接触者相比 , 更为“硬核”的大规模快速检测、PPE 设备补充更进、保护医疗系统等策略才是对抗疫情的关键点 。Anne Liu 评价:“这种类型的技术不是银子弹 , 它只能作为更为全面的公卫策略的一部分 , 技术只是其中最简单的环节 。”02|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需要指出的是 , 和其他手段相比 , 蓝牙追踪其实是对用户隐私最为友好的方式 。即便是隐私保护法律更为严苛的欧盟国家 , 也认可了这种通过信号交换记录监测相对位置的方式 , 而非精确追踪一个人的地理位置和旅行路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