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油宝”事件看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风险


来源: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
近日 , 由于美国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值 , 国内“原油宝”的一些投资者出现穿仓负债 , 即亏损全部本金的基础上还倒欠银行一大笔钱 , 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 本文从金融产品设计的专业角度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
“原油宝”的产品定位是什么?
——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境外期货交易的通道
负油价引发国内“原油宝”投资者穿仓亏损后 , 网络上很多声音质疑为什么只有中行没来得及跑 , 似乎是中行“原油宝”的投资团队反应不够迅速、操作失误造成的亏损 。 其实不是 , 从中行的官方表述来看 , “‘原油宝’产品为境内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 , 可见其定位是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境外原油期货交易通道的功能 。
也就是说“原油宝”只提供交易通道 , 投资决策是投资者自己做出 。 对中行来说 , 这是一项通道业务(类似经纪业务) , 赚取的是通道费(或交易佣金) , 而非投资业务 , 因此不应该理解为投资决策失误 , 而应从“原油宝”产品设计上反思是否有漏洞 。
“原油宝”产品的运作机制是什么?
——开设大账户 , 代客交易境外原油
由于境内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期货存在障碍 , 国内银行有开展类似“原油宝”的业务 , 为境内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 。 从这类产品的说明材料来看 , 其运行的机制是银行在境外期货交易所开设大账户 , 接受境内投资者交易指令后 , 汇总到大账户下单执行 , 执行的实际成交价格再分拆结算到每个境内投资者上 , 对境内投资者收取100%的保证金 , 即不带杠杆 。
@从“原油宝”事件看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风险
本文插图

可见 , 由于按大账户的实际成交价给境内投资者结算 , 且境内投资者不带杠杆 , 正常情况银行作为通道方完全不承担价格波动的风险 。
“原油宝”产品设计和运作有何瑕疵?
——移仓设计不合理和风险意识不够
从“原油宝”的说明材料以及中行公开回应来分析 , 其至少存在期货合约移仓设计不合理和风险意识不够的失误 。
1)最后一个交易日才移仓似无必要
根据中行的公开回应 , “4月20日是原油宝美国原油产品当期结算日 , 当日22:00 , 原油宝美国原油5月合约按照协议停止交易 , 当时 , 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价格已下跌至11美元左右 , 该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时间是4月22日2时30分 。 按照以往原油宝的移仓机制 , 此后在0:00至8:00之间 , 中国银行会对投资者购买的原油宝产品进行轧差结算或移仓” 。 可见 , “原油宝”的投资者可以交易WTI原油5月合约到倒数第二个交易日 , 对于最后仍未平仓的客户 , 中行将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替客户强制移仓(平掉5月合约 , 开仓6月合约)或平仓 。
其他银行类似产品都提前“跑了”(提前移仓到下个月合约了) , 不是因为预判到会出现“负油价” , 而是产品设计的规则就是提前一周(或更多)就要强制移仓 , 而不是到最后一两个交易日 。 那么中行“原油宝”设计为最后才强制移仓有无必要呢?
我们以为 , 最后才强制移仓的好处无非是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或者临近交割的合约价格会更收敛到现货 , 能更好的跟踪现货价格 。 坏处则是临近最后交易日的合约流动性将大幅萎缩 , 移仓成本的不确定性大幅提高 , 由于没有参与现货交割的能力最后只能不惜代价的平仓和移仓 。
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 , 绝大部分是投资原油的大趋势 , 投资最活跃的主力合约就完全能满足其要求 , 对交易临近交割的期货合约的需求应该并不大 , 而合约最后流动性萎缩带来移仓成本提高的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 。 所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 , “原油宝”最后才强制移仓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 明显弊大于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