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黎的坚持与妥协
一、从张黎说起《少帅》播完了 , 有惊喜也有缺憾 , 但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 , 因此开播前我们会对其寄予很大期望 , 播完后评价时也会更加苛刻 。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 。既然是说电视剧 , 那就只谈电视剧 。 张黎是摄影师出身 , 却在电视剧行业异军突起 , 手里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奠定地位 , 步入顶级导演行列 。 不少人都感慨说:「幸亏张黎出手太晚 。 」如果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极不错的电视剧 , 那么《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则可以说是历史剧里绕不开的存在 , 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为止难以逾越的高峰 。因为它们的立意是「资治」 。由于《走向共和》和《少帅》题材的接近 , 我们先谈一谈《走向共和》 。一九九六年 , 历史剧《雍正王朝》开拍 。 《雍正王朝》的制片人是刘文武 , 导演是胡玫 , 编剧是刘和平 , 原著是二月河 , 而张黎则是其中的艺术总监 。 这部电视剧定的基调是「当家难」 , 从这个角度出发 , 围绕「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拍摄了雍正皇帝的故事 。「当家难」的基调相较于很多把不准脉络的电视剧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 , 但刘文武和张黎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当谁的家?」因此一拍即合 , 一九九年开始 , 并接连邀请了编剧盛和煜、张建伟 , 创作电视剧《走向共和》 。由于是打算从「当家难」继续前行 , 思考「为何难以走向共和」 , 因此本剧的立意从一开始就摆到了极高的起点 , 用张黎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出路 。 」因为是走出路 , 所以必须先让自己回到当年的那个情景下 , 去身临其境地体验 , 去思考 , 究竟什么样才能够走出路 。 基于这一点 , 《走向共和》的主创做了很多剧组没有做到的事情——不做任何评价 , 只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人物 。只有当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 , 设身处地一般理解了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 , 抛开历史局限性 , 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 要怎么做 , 以及为什么有时宁可做错也不得不做 。二零零三年 , 在筹备、打磨、拍摄、后期了近四年后 , 《走向共和》作为央视极为重视的一部戏于当年四月登上央视一套 , 一经播出 , 赞誉有之 , 哗然有之 。 因为很多人认为 , 这部戏「美化」了李鸿章 , 「美化」了慈禧 , 「美化」了袁世凯 , 「丑化」了孙中山 。其实没有 。因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 无论他是谁 , 他首先都是一个人 。 我们后世在创作时 , 不应该先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符号 , 而是应当将他先看作一个人 , 这个人做了什么事 , 那就有待后人评说了 。所以李鸿章先是一个老人 , 再是一个独撑大厦的老人 , 再是一个有私心、无力回天的老臣 。所以慈禧先是一个女人 , 再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 , 再是一个屡屡做了错事的政治家 。所以袁世凯先是一个人 , 再是一个有欲望的人 , 再是一个犯下大错的能臣 。所以孙中山先是一个人 , 再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人 , 再是一个一心坚定的先总理 。遗憾的是 , 这一条很多电视剧都没有做到;有幸的是 , 张黎一直在坚持 。从《走向共和》开始 , 《军人机密》《锦衣卫》《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孔子春秋》《圣天门口》《九年》《四十九日祭》 , 张黎手中的电视剧履历越来越多 , 虽然这些电视剧水平参差不齐 , 有的或许可以说是「手法极其超前」所以不为人所接受 , 但张黎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来创作历史剧 。一直到《少帅》 。二、《少帅》里的坚持与妥协作为官方语境里的正面形象 , 张学良曾经被很多人扮演过 , 金安歌、寇振海、刘劲、胡军、刘奕君等 , 在这些演员出演的作品里 , 张学良一直是作为一个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出现 , 而这一点恰恰是张黎最不能接受的 , 所以我们看到的文章版张学良 , 是一个弱化政治意义的张学良 。张学良不是一个伟光正的历史人物 , 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老帅张作霖的儿子 , 张学良更像是一个纨绔子弟 , 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 只是因为官方语境 , 以及「西安事变」里的作用 , 后人往往更着眼于他正面的一方 。而电视剧《少帅》没有这么拍 , 它立足于张学良自述的一句话:「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 , 以后就没有了 。 」为什么张学良这样说?张学良在三十六岁以前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提到张学良 , 往往想到的就是「九一八不抵抗」与「双十二西安事变」 , 而对他之前的人生一无所知 。 可我们也很清楚一件事 , 只有充分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 , 才能理解他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选择 。因为张学良过去的人生里 , 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 为了避尊者讳 , 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选择了回避 , 而张黎和江奇涛没有这么做 。江奇涛 , 《人间正道是沧桑》《汉武大帝》的编剧 , 由他来创作《少帅》剧本是令人放心的 。 (虽然这期间出现了疑似抄袭的事件 , 但在没有确认之前不发表意见 。 )所以江奇涛说 , 《少帅》最终确定的主题是:另类生命的成长史 。电视剧第一集就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张学良登场 , 这个小孩子演得极好 , 有灵气、有韧劲 , 压得住场面 , 令人眼前一亮 , 因此很多观众从那一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张学良 。按照一般的套路 , 人物长大后就应当是伟光正的 , 面对敌人要大义凛然 , 面对丑陋要极力揭露 , 可是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 , 在第二集、第三集 , 导演和编剧就大胆地让「表嫂」出场 , 而张学良与表嫂通奸的戏份也成了让不少人大呼意外 , 但仔细想想 , 确实在情理之中 , 张学良亲口承认过的 , 凭什么不能拍?如果不这么拍 , 他就不是张黎了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 首先是一个人 , 这个人永远是有血有肉的 。因此我们看到 , 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 , 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 , 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 , 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不带着道德的天平去拍 , 因此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个真实人物 , 真实人物自然会令人欣赏 , 也会令人愤怒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是 , 张学良这个人物的非议非常大 , 主要集中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事变 , 究竟是谁下令的不抵抗?蒋介石?张学良?这个问题的话语权一直在官方语境中 , 在官方口吻里 , 一直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 并有电文为证 , 而近年来史料逐步发掘 , 却发现蒋介石很有可能没有发过电文 , 那么是谁下的令?放弃东北不抵抗是张学良下的令 , 可是张学良为什么下令?这和张学良把东北军调入关内、和蒋介石最一开始的告示有没有关系?和张学良自己为了保存实力的私心有没有关系?和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死亡三十万、日军趁虚而入有没有关系?很多事情不是电视剧能说得清的 , 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的 。所以我看到的是 , 电视剧《少帅》在一开始就埋下伏笔 , 文章登场 , 说:「日本人这是挑衅 , 不要理睬 。 」让观众耳目一新后 , 故事带入到张学良小时候 。 我想这样剪辑是有用意的 , 正是这句话 , 暗含了导演的态度 。图片3图片4历史的评说由后人看 , 历史剧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引起大家讨论 。 而在《少帅》里 , 张黎选择的态度是各打五十大板 , 蒋介石有责任 , 张学良也有责任 。虽然有人会认为这么做是贬低了张学良 , 另一边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在替张学良说好话 , 但实际上《少帅》这么做是两边不讨好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这么做 , 其实是它的局限性 , 抛开审查的问题 , 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缺憾就在于视角过去单一 , 格局太小 。格局小带来的坏处就是难以窥探历史的本质 , 难以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 。 因此九一八究竟真相如何 , 前因后果如何 , 在电视剧《少帅》里是难以看到的 。三、《少帅》格局的缺憾上一段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因此我们看到 , 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 , 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 , 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 , 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 , 本剧是以张学良为视角看待东北乃至全国数十年风云变幻的 , 是单一的成长史 。让我们回想一下张黎过去的作品 , 振聋发聩一般的《走向共和》 , 全剧数百号人物 , 数百双眼睛 , 至少也有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在其中 , 因此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 , 以致于我们能清楚知道他们的立场、形象 , 也更能对一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这是大格局作品 。《走向共和》前半段确实是这样的 , 到了民国时期 , 由于种种限制(包括张建伟的剧本问题) , 格局变小了 , 仅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民国初期血雨腥风 , 自然电视剧的张力不如之前 。后来到了《大明王朝1566》 , 刘和平打磨的剧本 , 紧紧围绕着嘉靖和海瑞来扣题 , 无论是多角度看问题 , 还是立足于还原人 , 都达到了「资治戏」的巅峰 , 至今难以超越 。再说到《人间正道是沧桑》 , 虽然故事变到了杨立仁和杨立青兄弟两个的视角来回切换 , 却是以小人物见大历史 , 观众能从这两个人物的背后牢牢看到国共两党二十年的交互关系 , 煞是好看 。还有同样是传记片的《孔子春秋》(虽然还没上星播出 , 但是有些渠道可以观看) , 虽然是以「孔丘」的一生为立足点 , 却屡屡出现少正卯、阳虎、晏婴乃至孔门弟子的视角来看孔丘 , 与其说是孔丘的故事 , 倒不如说是从别人视角来看孔丘是怎样一个人 。可惜到了《少帅》 , 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少帅》就是单一的视角 , 好像当初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 , 以主角的视角去看很多事情 , 许多历史事件本该有着许多前因后果、蛛丝马迹的 , 却在张学良的视角中被消解了 , 也因此我们很难从《少帅》中看出九一八谁是谁非、西安事变如何评价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 , 本剧虽然质量尚佳 , 但是这是张黎的剧 , 因此或者说张黎的创作力有所下降 , 或者说张黎妥协于观众(多视角、大格局的剧对于现在的很多观众来说是看不惯的) 。四、张黎镜头和剪辑的弱化要讨论《少帅》的画面 , 还是得拿张黎过去的作品来作比较 。张黎的镜头一直被称之为「电影的语言」 , 摄影师出身的他 , 曾经在摄影上面拿过许多奖项 , 《天下无贼》《一声叹息》《夜宴》《赤壁》《红樱桃》等电影均由他掌镜 。八年前 , 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 , 张黎面对主持人谈及吕乐(张黎的同学 , 《赤壁》的另一位摄影师)时 , 说到自己和吕乐对于镜头语言的不同看法 , 在那个访谈里 , 张黎说他心中的镜头语言是灵动的 , 机位不是死的 , 而是应当来回切换 , 这样才能表现出画面里人物的内心 , 或焦灼、或坚定、或淡然等 。他曾透露 , 《赤壁》里斗琴的一场戏就因此拍嗨了 , 整个场次到处跑 , 自己全身细胞都被激活了 。图片5而在张黎的电视剧里 ,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走向共和》里 , 当袁世凯最终劝说清帝逊位后 , 我们看到的画面中 , 是飘忽不定的脚步 , 活灵活现的袁世凯身影 , 此刻袁世凯的内心也许是最轻松的 , 而我们能从那组画面中清晰看到《大明王朝1566》里 , 时不时闪现的黑白闪回 , 凌厉、冷峻 , 这手法延续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 , 乃至《孔子春秋》 , 一直是张黎电视剧的独特风景线 。但是 , 当我们看到《少帅》时 , 虽然打光、摄影等依旧是电影的语言 , 可却少了许多张黎作品以往的鲜明特色 , 为数不多的闪回只是海边的老人 , 其它画面剪辑都有板有眼地按照时间线顺序推进 , 再也看不到那些令人赏心悦目具有美感的画面 。早在二零零九年 , 张黎野心勃勃拍出的一部《孔子春秋》 , 全方位地再现了孔丘自己、时人、后人对孔子的看法 , 时不时的黑白闪回、时空转换 , 手法十分超前 , 在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播出后 , 大受好评 。 但由于题材的受众问题和画面的超前大胆 , 自开拍至今 , 一直没有内地电视台买下播放 , 也因此绝大多数观众无缘得见 。这对张黎一定是有打击的 , 自那以后 , 《四十九日祭》就能清楚看到张黎的镜头和剪辑虽然依旧具有强大的自信 , 却失去了以往的特色 , 《少帅》亦如是 。比如切换时间的变幻 , 《孔子春秋》里是少年孔丘喊了一声抱着婴儿孔丘的颜徵在(孔丘母亲) , 一瞬间三百六十度时空转换 , 镜头、剪辑都非常让人惊叹 , 堪称极棒 。图片9而到了《少帅》里 , 我们看到的就只是普通电视剧里 , 少年走过 , 青年张学良迎面而来 , 虽然无可指摘 , 可是对于张黎来说 , 视觉效果弱化了太多 。这是张黎的妥协 , 也是一种悲哀 。五、从文章到李雪健:要走的路非常远《少帅》这部戏是有很大争议的 , 这一点我们要客观承认 。 但争议的不在电视剧本身 , 而在张学良和文章 。张学良的问题上面已经叙述过 , 现在说一说文章 。文章 , 二零一四年曝出出轨门 , 而后息影 , 偶尔在《一步之遥》和《美人鱼》里客串 , 这次担纲主演张学良 , 从开播前至今 , 一直承担着非议 。一个人的私德和作品还是应该割裂开来看的 , 所以我们现在只谈文章的表演 。谈表演 , 不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演得让观众喜爱 。 有的角色本身讨喜 , 所以让很多人喜爱;有的演员本身的气质散发出来 , 所以让很多人喜爱 。 但这些都不是说明这些演员演得好的表现 , 演员演得好 , 主要还是看对于这个人物是不是把得准 。所以在这部戏里 , 显而易见演得最好的自然是「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 , 这一点不用怀疑 , 我想也没人质疑 ,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之高大概是国内最顶级的一批 , 也就陈宝国、王志文等老戏骨能与其并驾齐驱 , 去年的《嘿 , 老头》 , 在剧本较弱的情况下尚且演得令人折服 , 更何况是这部班底极强的《少帅》 。比如第一集末 , 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张作霖要打小张学良 , 可是小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冲过来高呼「张雨亭!」张雨亭是张作霖的字 , 自己的女儿喊自己名字 , 张作霖内心之震惊不可谓不大 , 而我们看到 , 李雪健老师那张瘦削有棱角的脸上微表情一动再动 , 一瞬间传达出吃惊、愤怒乃至沮丧 , 精彩至极 。图片10而更能让人信服的是 , 面对着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审查 , 李雪健硬是靠着自己精湛的表演 , 在审查时让专家拍手叫好 , 最终使得张作霖这个人物的戏份一刀未剪 , 这种「折服」 , 我们只能表示赞叹 。相比之下 , 文章的表演就弱了许多 。 面对着李雪健、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希亮、《孔子春秋》里的晏婴)、杨新鸣(《战长沙》里的胡长宁、《墓道》里的宋若虚)等演员时 , 文章很明显底气不足 , 有时会拿捏不住角色情绪 , 有时会不知肢体如何摆放 。这确实是文章的问题 , 只是当我们回想一下 , 要塑造这样的一个少帅 , 太刚硬的形象不可以 , 太软弱的形象也不可以 , 文章的这种韧性本身来说恰恰好 , 只是因为演得还不够好 , 在一堆戏骨面前很轻易地被比下去 , 所以被观众非议演技欠佳也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 当听闻张作霖死讯时 , 文章先是不动声色 , 再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屋子里嚎啕大哭 , 这一路情节拍得好、演得棒 , 尤其是张学良那种强制压抑自己内心难受却又不能透露丝毫消息时的表情、四肢 , 文章演得很是到位 。图片11图片13图片14所以我说 , 要是搁其它剧 , 文章的表演也许就能压得下不少明星了 , 但当他身处这个剧组时 , 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六、结语年度大戏终于播完 , 是该阐述一下对《少帅》的最终评价了 。我们要肯定它的主创们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严谨态度 , 要肯定张黎作品里依旧存在的「还原人物、不作人物评价」的坚持 , 要肯定这部戏里面不少演员的精湛表演 。但也要看到 , 这部戏无论是格局还是画面 , 相较于张黎以往的作品都是有所欠缺的 , 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 , 总之未免令人遗憾 。失去了「资治」作用的《少帅》 , 虽然能明显看到底子极厚 , 相较于很多历史剧来说 , 我依旧会打四星 , 但考虑到这是张黎的作品 , 我给出的是三星的评价 。据透露 , 张黎有一个打磨了整整八年的剧本 , 和易中天合作的曹操题材电视剧 , 正准备投入拍摄 , 同时还对殷商题材的故事感兴趣 。正如他所说的:「电视剧不应当承载评价历史人物的意义 , 但电视剧可以引起大家广泛讨论 , 成为观点剧 , 这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 」所以最后祝愿张黎导演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 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顿丰盛的视觉盛宴 。
推荐阅读
- 摆个小摊,你就成市场经济了?
- 日媒:美日疫情下坚持联合军演意在遏华
- 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发展牛顿物理学(悬赏60万)
- 张文宏坚持发病率与口罩率成反比,那印度非洲呢?
- 死亡率欧洲第一仍坚持“群体免疫” 瑞典被批失败
- 坚持说地球是方的行不行?
- 顽固坚持土地财政是在为中国未来掘坟墓!
- 杜特尔特鼓励民众:明年就有疫苗大家坚持住别死
- 四川75岁老奶奶,坚持自考大学
- 顾客吃饭被免单,坚持洗碗答谢,后续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