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寻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三 )


疫中寻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文章图片
方舱医院的患者们放下了琐事和工作 , 捧起了书 。 图为汉阳体校方舱医院及其图书驿站 。 (湖北省图书馆供图/图)
2

患者:想到书中姓梅的女侠 , 心里一松


进入方舱的第一周 , 患者吕文鹏大部分时间都在闷头看书或工作 , 他的情绪有些低落 。 尚在隔离点时 , 他登陆两年未用的微博 , 开始写日记:“不知道是不是人生最后的日记” 。 吕文鹏和父母都感染了新冠肺炎 , 同舱好几位患者与他情况类似 , 家人纷纷感染 , 甚至去世 。 有人入住方舱后直接问护士:“这个病是不是没治了 , 能不能安乐死?”
卿丽娜的父亲疑似新冠肺炎去世 , 她入住方舱时 , 一头担忧着感染住院的母亲 , 一头牵挂着独自在家的女儿 。 卿丽娜向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回忆 , 当时她的心“没有完全落下来” 。
舱友们看到衣衫单薄的卿丽娜进来 , 把自己的新羽绒服和吊牌都没撕的拖鞋递给她 , 帮她领生活用品 , 带着她了解舱内设施 。 卿丽娜的心渐渐温暖了 , 她和舱友们一起做操、跳舞、聊天 , 休息时躺在床上看书 。
卿丽娜在图书角选了一本未拆封的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 美君生于战乱年代 , 从故乡漂泊至台湾 , 将孩子抚养成人 。 年迈的母亲如今患上阿尔兹海默症 , 开始遗忘人和事 , 女儿决定辞职回乡 , 陪伴母亲 。 她每天搂着母亲的肩膀 , 问:“昨天睡得好不好?你知道我是谁吗?帮你热一杯牛奶好吗?”
卿丽娜在方舱里读了书的前两章 , 触动了对母亲的情感 。 她说 , 自己的母亲是个爱唠叨的老太太 , 唠叨婚姻、唠叨教育 , 甚至打电话反复叮嘱她督促孩子做作业 。 但卿丽娜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 , 有时还和她争执 。 “我母亲是焦虑和担忧型性格 , ”卿丽娜感觉 , 母亲深远地影响着她和她的生活 。
42岁的卿丽娜目前是一名家庭主妇 , 她告诉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 自己曾困惑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 这种困惑又继续出现在她与孩子丈夫的关系中——“以担心的方式来表达关心” 。 “随着母亲年龄增大以及自己的学习 , 现在会不忍心和她争执 , 尤其是在方舱治疗的时候 。 ”在方舱的那段时间 , 母女俩每天保持联系 , 关心彼此 , 如今她们已出院回到家中 。
疫情期间 , 武汉市民曾收到短信 , 市卫健委向他们提供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渠道 , 其中推荐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博士李闻天提供的书目 , 包括《情绪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不抱怨的世界》《乌合之众》《非暴力沟通》等 。
作家宗璞曾谈及自己住院期间的有趣发现——至少90%的病友在读武侠小说 , 这其中至少90%的病友在读金庸 。 她也爱看金庸小说 , 治眼睛的时候因为想到小说中一位“姓梅的瞎眼女侠” , “心里就一松” 。
吕文鹏从2010年开始读网文 , 入舱后 , 他重读了烽火戏诸侯的仙侠小说《剑来》 。 他喜欢书中主人公陈平安的乐观、积极、向善 。 他依稀复述出书中的一段话——“少年的肩膀 , 就该这样才对嘛 , 什么家仇国恨、浩然正气的 , 都不要急 , 先挑起清风明月、杨柳依依和草长莺飞 。 少年郎的肩头 , 本就应当满是美好的事物啊 。 ”
随着一场防护服设计比赛 , 吕文鹏的心情也如同小说里的“草长莺飞” 。 护士长张云注意到方舱里的低气压 , 便邀请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画画 。 她把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折耳根画在了前襟 , 把后背留给方舱的患者 , 鸭脖、热干面、长江大桥、黄鹤楼被一一画上 。 张云笑言自己厚着脸皮让吕文鹏也来画 , 她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其实笑起来很好看 , 两人又都在微博上记日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