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寻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二 )


这位老人或许能体悟到毛姆对阅读的理解:“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 , 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 。 除了象棋、填字游戏 , 几乎没有一种你一个人就能玩起来的游戏 。 但是阅读就不一样了 , 它丝毫不会让你有这种困扰 。 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读书一样——除了针线活 , 但它并不能平复你焦躁的心情——能随时开始 , 随便读多久 , 当有人找你时也可以随时搁下 。 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比阅读更省钱了 , 你在公共图书馆的那些愉快日子和阅读廉价版图书时的愉快体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 , 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 我说‘几乎’ , 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说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 。 ”
1

送书人:医院需要阅读


2020年2月5日 , 武汉首批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 听闻这个消息 , 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想给方舱送书 , 但当时疫情恐慌正在滋长 , 他和馆员们有些犹豫 , 担心添乱 。
“读书哥”走红网络后 , 刘伟成的顾虑消除了 , “方舱患者在隔离的环境下 , 需要精神食粮抚慰心灵” 。 湖北省图书馆将首批2000册书刊和书架书桌送进洪山体育馆、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和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三家方舱医院 。
武汉图书馆行动更早 。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落成第二天 , 武汉图书馆汤湖分馆就在舱里建起图书角 , 摆好500册图书 , 这是最早入驻方舱的一批图书 。 武汉图书馆馆长李静霞说:“(
读书哥
)使人看到精神的力量 。 其实 , 只要有人的地方 , 始终会需要阅读 。 ”
多家图书馆和书店纷纷参与“书香战役” , 图书角在方舱医院、隔离酒店、康复驿站、援汉医疗队酒店和滞汉人员安置点遍地开花 。 仅南方周末采访人员采访的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和卓尔书店 , 目前合计投入近2万册书刊 , 这些文学经典、卫生健康读物、心理疏导书籍和大众杂志走出图书馆和书店 , 来到需要的人手中 。
武汉的图书馆传统历史悠久 。 1910年创办于这座城市的文华公书林 , 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 创办者美国传教士韦棣华女士打破传统 , 藏书不再束之高阁 , 而是开架供公众阅览 。 武汉公书林成立四年后 , 韦棣华又开发了流动图书馆 , 将各种书籍每五十至一百册装入一箱 , 分送至学校、政府机关以及汉阳钢铁厂、粤汉铁路等单位 , 方便人们就近阅读 。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 一些书甚至走出武汉 , 去到岳阳、九江、上海、西安、北京等地 。
一百多年后 , 湖北省图书馆每天大约接待读者8500人 , 高峰期达到两万多人 。 一切因疫情暴发而中止 , 2020年1月22日晚 , 湖北省图书馆发布闭馆通知 。
读者进不来 , 书就送出去 。 武汉多家医院迎来这些图书 , 有的上架方舱图书角 , 供患者自助取阅;有的方舱医院给患者每人发一本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则向刘伟成提出 , 他们更想要电子资源 。
2020年2月2日 , 湖北省图书馆发布数字阅读平台 , 为疫情期间在家的读者提供服务 。 方舱医院建立后 , 该平台更名为“方舱数字文化之窗”(
注:方舱休舱后又更名为“智海方舟”
) , 整合了湖北省博物馆、群艺馆、湖北省京剧院、艺术处等部门的资源 , 此外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新疆图书馆等也贡献了独家数字资源 , 印有“方舱数字文化之窗”介绍的宣传海报招贴在方舱内 。
数字阅读平台上线至今 , 访问150余万次 , 用户主要是30至50岁的中青年 , 他们喜欢在平台上看畅销书 , 偏爱仙侠、武侠和家庭教育类书籍 。
如今疫情肆虐全球 , 阅读是东西方共同的热门选择 。 英国连锁书店水石书店统计发现 , 疫情期间线上图书销量同比增长400% , 希拉里·曼特尔的《镜与光》成为销量冠军 , 这部长篇小说厚达九百多页 。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等文学经典也在疫情期间受到读者喜爱 。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在社交网络上感叹:“我终于有时间来啃《尤利西斯》这部硬书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