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铁说历史」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且喜且怜之”,看刘邦的焦虑和矛盾


汉十一年(前196) , 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回师的途中经过自己的家乡沛县 , 他召来自己昔日的朋友和尊长大开宴席 , 畅饮数十日 , 酒至酣畅处 , 刘邦心中不免有些唏嘘感慨 , 人生境遇何其无常 , 谁能想到当初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跃成为汉帝国的皇帝 。 看到这得来不易的锦绣江山 , 刘邦不禁慨然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 , 从这短短三句诗歌中不难看出刘邦 , 这个最高统治者的焦虑和矛盾 。 起初 , 刘邦在得知韩信被吕雉击杀以后 , 流露出“且喜且怜之”的态度 , 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焦虑再到大杀功臣后“且喜且怜之”的矛盾态度 , 刘邦经历了何种心路历程呢?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 。

「小铁说历史」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且喜且怜之”,看刘邦的焦虑和矛盾
本文插图

论一个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时下很流行“中产阶级的焦虑” , 大体可以描述为:高收入的不确定性、职业发展的瓶颈、维系体面身份的焦虑、维系精致生活和教育的焦虑……大体来看中产阶级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财富收入抵达天花板 , 而社会地位和身份也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 无法取得更高的成就以及获取更高的收入 , 以便实现财务自由 , 中产阶级的焦虑可以视作想要挣脱物质的束缚而不能 , 且时时笼罩在破产的担忧之中 。
刘邦 , 汉帝国的开创者 , 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作为封建时代社会资源最顶端的分配者和享有者 , 难道他也存在焦虑吗?确实是存在的 , 就阶级划分上来看 , 刘邦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最顶端人物 , 在政治中他又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 , 他代表着一个极为特殊的小团体——皇族 。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创一代 , 刘邦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实现了阶级翻身 , 不同于西方历史中的贵族世袭 , 想要在欧洲成为一个皇族 ,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企及的梦想 。 但在中国封建时代 , 社会的混乱往往在最大限度的可能中给每个人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 , 尽管那时候人们普遍相信能够成为皇帝的人都是上天的意志 。

「小铁说历史」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且喜且怜之”,看刘邦的焦虑和矛盾
本文插图

从秦朝时期沛县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亭长)到开创一个新的国家 , 不管怎么说 , 刘邦确实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 正如陈胜吴广喊的口号一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不同于中产阶级的焦虑来自于财富收入陷入天花板 , 刘邦这个最高统治者的焦虑则来自于身份巨变之后的患得患失 , 从最底层到最顶层 , 这是比小说还要魔幻的现实剧情 。
当刘邦猛然发现“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时 , 刘邦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 这种焦虑大体可以理解为好比昨天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 , 今天摇身一变成为坐拥整个社会财富的超级首富 , 贫困时的很多焦虑将会因此迎刃而解 , 但新的焦虑又接踵而来 , 欣喜之后问题来了:该怎么维系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正犹如他在《大风歌》中唱的那样“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四方以内 , 天上地下都是汉家江山 , 而汉家江山说到底又是刘氏江山 。 但江山如此之大 , 又怎么会是刘氏一家的呢?有百姓 , 还有官僚集团 , 各种利益阶级纠缠到一起 , 刘邦恐怕也意识到其实有很多人在盯着刘氏的宝座 。

「小铁说历史」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且喜且怜之”,看刘邦的焦虑和矛盾
本文插图

从私心方面来看 , 刘邦的焦虑感自然是渴望刘氏一族能够始终成为社会顶层利益分配者 , 所以他煞费苦心的和官僚们签订了一个“白马之盟” , 规定非刘氏而王 , 天下共击之 。 这犹如现代商业关系中的“排他条款” , 刘邦通过誓约的方式将非刘氏政治竞争对手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 以免他们对刘氏一族形成威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