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今古:没有马镫的幽州突骑,为何会被光武帝称为“天下精兵”?


骑兵 , 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绝对的陆战之王 , 大批骑兵卷起滚滚浓烟 ,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敌方 , 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是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套路 。 但是 , 真实的战争却不是拍戏那么简单 , 骑兵的冲击战术是随着双马镫的出现才逐渐成熟起来的 , 西汉以前 , 骑兵充担的多是追击和辅助的任务 , 不适用大规模的集团作战 。
中原政权对骑兵的大规模运用在汉匈战争时期 , 面对逐水草而居 , 飘忽不定的匈奴骑兵 , 汉族步兵显然难以发挥作用 , 为此汉武帝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 匈奴精于骑射而疏于近战 , 为了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 卫青将步兵的集团作战移植到骑兵身上 , 利用骑兵冲击将匈奴的骑射优势抵消 , 最终取得了胜利 。

史说今古:没有马镫的幽州突骑,为何会被光武帝称为“天下精兵”?
本文插图

但是 , 汉匈战争毕竟是汉族骑兵对匈奴骑兵的胜利 , 当面对成建制的步兵军团时 , 骑兵是否仍能取胜 , 却是一个未知数 。
时间拨回到西汉末年 , 王莽改制引发社会动荡 , 绿林、赤眉相继崛起 , 王莽覆灭后天下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 幽州突骑在两汉之际异军突起 , 为刘秀定河北 , 扫灭群雄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正如刘秀所说:“吾闻突骑天下精兵 , 今见其战 , 乐可言邪?”铁与血的交织:步骑交战下的战术运用
古代中国 , 由于文武官员的分途 , 使得战争的细节很少被全部保存下来 , 有战争经验的武官难以用文字记录下恢弘的战争场面 , 而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却很少接触真实的战争 。 元朝以来 , 《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对于战争的演绎形成了人们对冷兵器战争的刻板印象 , 战争就是交战双方的大将在阵前比武 ,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武将的武艺 。

史说今古:没有马镫的幽州突骑,为何会被光武帝称为“天下精兵”?
本文插图

将领之间的作战代替军队的战争 , 在真实的战斗中显然是不可能的 。 先秦时期 , 骑兵就已经出现并运用于战争 , 不过此时的军队主力以步兵为主 , 骑兵的作用多是阻截粮道以及追击穷寇等辅助性任务 。 但是自从骑兵冲击战术得到广泛应用 , 步骑作战也开始兴起 。
和步兵相比 , 骑兵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冲击惯性 , 马匹的奔跑速度要远远大于人 , 而骑马冲锋的骑兵的武器杀伤力自然要强于步兵 。 如果骑兵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进行冲击 , 与步兵陷入近战搏杀的窘境 , 就很容易被杀伤 , 因此骑兵的本质在于其机动性 。 骑兵虽然机动灵活 , 但是骑兵的弓箭相比较步兵仍然不占优势 , 一方面步兵的强弓硬弩杀伤距离远 , 另一方面 , 步兵的盾牌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
与骑兵相比 , 步兵军阵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整体防御能力 , 只要步兵队列不散 , 便能够继续作战 。 反之 , 如果步兵队列被分割 , 那么就会因指挥系统失灵而陷于溃败 。 但是如果步兵保持坚定的纪律 , 敢于正面面对骑兵的冲击 , 就能用长矛和弩箭给骑兵造成很大的伤亡 。

【史说今古:没有马镫的幽州突骑,为何会被光武帝称为“天下精兵”?】史说今古:没有马镫的幽州突骑,为何会被光武帝称为“天下精兵”?
本文插图

在冲击步兵军阵的时候 , 骑兵往往会避开战斗力强、防范严密的正面 , 选择战斗力薄弱的侧翼或者后方入手 , 因此骑兵往往会多次冲击 , 穿越敌方的步兵军阵队列 。 骑兵的杀伤力主要来源于飞奔的马匹带来的冲击力 , 如果骑兵冲入敌军阵后因为步兵密集的阻挡而降低冲击速度 , 便只能下马徒步作战 , 原有的优势便会丧失殆尽 。
因为 , 没有装备马镫的突骑部队拿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是没什么办法的 , 冲不开步兵方阵就是步兵的活靶子 。 但是当我们将时间拨回到西汉末年 , 乱世之下哪有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 。 因此幽州突骑的指挥官耿弇谈到河北地方势力 , 轻蔑地成为“乌合之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