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判断事物或说是非对错的标准或者尺度是啥

卸腰,要判断一个事情到底是对是错,恐怕很难。更何况是当机立断。关于爱国和道德绑架,不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我的改变是180°的那种。初中看参考消息,高中自费买了两年的环球时报,属于看红色电影会哭,也会翻翻学校旁边书店里《XXX一句话,令美日感到胆寒》这种小报文章的人。大学以后看南方周末,伴随而来网络上各种信息,彻底傻了,陷入一片混沌。工作以后身边满是小粉红,我就开始询问他们对热门事件的看法。结果他们越掩耳盗铃,我就越是为自己以前像他们一样而感到羞愧。翻开以前的日记,我都想穿越回去抽自己两嘴巴。这种矫枉过正到了什么地步呢?去年我在等公交车,一个大妈神秘兮兮递给我一张盘,然后说多了解一些真相什么的。我看封面发现那个是轮子的上网工具。明知道首页荒诞不经,但是我还是收下并且道谢。即便如此我并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不再改变了,万一出了圣主我还是会回去的。所以很多事情你没法保证自己以后不改变观点,对不对的还是给自己留个后路不是更潇洒?关于舞蹈,我觉得喜欢是一回事,拿来当谋生的职业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喜欢玩电子游戏,可是体验过在游戏里赚钱,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当时在魔兽世界里倒卖材料,考虑下一个资料片的改动,去特定的地图刷材料,按照收入冲生存技能。这简直是在侮辱游戏。如果你的朋友发现自己在舞蹈里没有很多天赋,何必明明知道结局还要义无反顾,证明给谁看呢?钢厂的工人未必喜欢炼钢,他可能喜欢足球。纺织厂的女工不一定喜欢织布,她可能喜欢旅游。这就是生活啊。这就是朋友说你不切实际的所在。如果她坚持跳舞,很可能在朝九晚五地教小朋友基本舞姿,这又和她当初的理想有多少交集呢?共叔段是不是伪善就随他去吧,很多东西是道不清辩不明的。就像某个闲暇的午后,同事凑过来一起聊:三国谁武力最高,谁智力最高。小米和华为哪个好。哪家黄焖鸡最正宗。吉泽明步和波多野结衣谁更漂亮。没人在乎答案,只享受讨论的过程。最后祝一切安好,么么哒。
■网友的回复
谢邀,哈哈哈哈哈中二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没有嘲笑你的意思,是想起自己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开始寻找人生坐标,固执地认为世界上必定有什么东西永恒不变,认为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值得去坚持,认为身边有很多凡人在庸人自扰。。。其实你只是想得多,做得少。可能你读了很多书,可能你的确思维方式超前,但你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撑你去建立一个逻辑上完整的价值观。这不是什么宽不宽容,刻不刻薄,而是你擅长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经历,很多东西可能你看的轻巧,但对当事人很沉重,甚至于你自己经历的时候不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因为站在上帝视角,所以自恃高人一等吗?不必去思考这些没用的,只要去做就好了,做你应该做的事。
■网友的回复
是非对错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道德发展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大牛是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你们判断事物或说是非对错的标准或者尺度是啥
*右二即为科尔伯格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用毕生努力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心理学的童鞋应该清楚,这就是发展心理学考试之前必须狂背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内容如下: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进行道德推理服从与惩罚定向: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定向:个体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习俗水平:将行为与社会崇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进行道德推理人际和谐与一致: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个体强调遵守法律与社会习俗,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的要求。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社会契约定向: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进行修改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普遍伦理原则:个体基于普世价值进行抽象推理并采取行动。*原理论中包含每个水平的年龄阶段。因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划分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故隐去此外,科尔伯格假定在这些阶段之间还存在一些准阶段,来解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在社会利益与自身选择相冲突时,有时个体会认为社会本身也有过错,这常被误认为是利己主义——这经常发生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说到这里,恐怕有的记者朋友就要问,空口白话提出一个理论,会不会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科尔伯格是在大量实证研究之后才概括出来的,我要说清楚。科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两难故事测验进行研究。他所设计的两难故事中包含着道德价值上的矛盾冲突,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在他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故事中,最经典的当属“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会向被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答,分别属于6个发展阶段,各位可自行对号入座:
你们判断事物或说是非对错的标准或者尺度是啥
他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十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尽管有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但其成果依然广泛被学术界接受并应用。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议题: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到底是不是“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的单向发展?我们对道德发展六阶段进行对错——利弊的二元分类,结果如下:服从与惩罚定向:利弊,因为个体做出判断的标准是会不会被惩罚。利己主义定向:利弊,因为个体关心自己能否获益。人际和谐与一致:对错,因为个体认为大家是对的。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对错,因为个体认为法律是对的。社会契约定向:利弊,因为个体认为即使是法律,也只是达成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普遍伦理原则:对错,因为个体认可符合内心的原则的行为。
■网友的回复
感觉lz跟我很像有时候判断一件事物,会对某些标准有执着。就拿你朋友跳舞的事情来说,是不是有个念头:如果很热爱你就一定会坚持,你不坚持就说明你不够热爱。是这样吗?我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所以“是否热爱”成为你判断这件事情的标准,但是,判断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因人而异的、不确定性的、相对性的。你的标准“是否足够热爱”,其他人的标准可能是“收获是否大于回报”、“父母是否支持”、“我是否有天赋”等等,所以这么看来你会有理解一点吗?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因为三观、生活经历等等不同。我们不能够理解别人的选择的时候,别人也是不能够理解我们的看法的。我觉得呢,从多个角度看事物,尝试理解别人的看法,你会发现:咦,也好有道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倾听,不下定义、不判断、不评价。然后总的来说: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网友的回复
高素质的人除外,我说说我身边的人是怎么样的是非对错。
中国人(大部分)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是”如果你没有ta狠没有ta有话语权,不管你对还是错,都是错的; 如果你是狠角色,有权力地位的不管你是对还是错都是对的“
有人会问,怎么可能?
我也好奇,我活了这么大,也没有人正儿八经的告诉我大家就是这样判断的,但是暗地里都是这样做的。我一直还傻傻的和TA们争论,终于有一天才发现原来大家暗地里执行的是这个标准。只不过公众场合下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装模作样,搞得像正人君子一样。
中国人的(大部分)话,你永远不要当真,TA们在玩情商,玩手段,你可千万不能傻傻的把知识技术拿出来和ta们争辩。
你要戴着面具(面子)做人,才能有机会活出人样,否则总有一天不是死就是伤。
这样的社会,希望尽快由高素质人群取代,尽快把人口素质提高,不要让更多的人活的人不像人。
【你们判断事物或说是非对错的标准或者尺度是啥】 这样的社会永远找不到尊严,只能靠面子死撑着,一旦丢失面子和死亡就一步之遥。
这样的社会就更加不要提幸福,就是给每一个人金山银山,内心都是空虚的,因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怎么可能感知幸福?
对错真的没有标准?
不是没有标准,而是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秤告诉你:
”你没有话语权就不要说话,“ 说出来也是屁话。
你们要不要举例?或者你们自己百度一下。
我们都在祈祷什么时候能有一个救世主,能让我们真正的人人平等,实现真正的MZ。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