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晓生话事】明清两朝京官和地方官,究竟哪个好?


所谓学而优则仕 , 古代文人萤窗雪案 , 寒窗苦读 , 只为求入仕为官 。 而众所周知 , 当官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 , 一是进入中央系统为京官 , 二则是下到地方 , 成为地方官 , 那么这两种官在明清时期 , 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

【百晓生话事】明清两朝京官和地方官,究竟哪个好?
本文插图

明朝万历年间 , 兵部尚书张鹤鸣因为用人失察 , 与经略辽东熊廷弼产生矛盾 , 公元1622年 , 张鹤鸣奉命替代熊廷弼 , 出任经略辽东 , 同时还升他为太子太保 , 授尚方宝剑 。 可是张鹤鸣竟然不愿意去 , 虽然迫于皇命难违出发了 , 但仅过了几个月 , 他便上书朝廷 , 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回家 , 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兵部尚书虽然是正二品的大官 , 可太子太保却是从一品 , 很明显他出任经略辽东不是被贬 , 而是升迁 。 更何况他还被授尚方宝剑 , 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啊!
而另外一位清朝乾隆时期的道员罗源浩刚好相反 , 当时候乾隆帝下江南 , 对他赏识有加 , 打算将他调到中央为官 , 可是罗源浩居然不愿意 , 后来乾隆帝也没有强人所难 , 将他留在了地方 。 为什么罗源浩又喜欢做地方官而不愿当京官呢?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 授予官职的模式基本相同 , 两榜进士出身的前三名 , 也就是状元 , 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入朝为官 , 至于其它的进士是没有官可做的 , 他们要继续参加考试 , 然后选拔合格的人出来 , 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 , 这些人被称为庶吉士 。 他们学满三年之后 , 还需要再一次参加考试 , 合格的入朝为官 , 至于不合格发配到地方做地方官 。

【百晓生话事】明清两朝京官和地方官,究竟哪个好?
本文插图
【【百晓生话事】明清两朝京官和地方官,究竟哪个好?】

所以从朝廷的制度来看 , 地方官的地位是不如京官的 , 但是究竟哪个更好 , 恐怕不能因此来下论断 , 还需要具体的比较 。 从前途方面来分析
一般来说 , 地方官指的是知县 , 知州这样的小官 ,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 他们的前途是很渺茫的 , 因为你干上一辈子 , 也很难往前爬上一步 , 能当个道台 , 知府 , 那已经算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 当然 , 一些巡抚之内的封疆大吏也属于地方官 , 但一般都是中央空降 , 不算在此行列之内 。
至于京官 , 一开始可能品级也很低 。 但是他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 , 靠近天子 , 而且周围的大官很多 , 随便搭上一根线就能够有很好的前途 。 就像现在的公务员一样 , 你在中央也许只是某个官员的秘书 , 但是一旦下放到地方 , 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 这比你从科级慢慢往上爬 , 肯定容易的多 。
而且 , 后来庶吉士的地位有所提高 , 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 , 不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 这就让更多人青睐于京官 。 机遇是很重要的
传统的封建统治中 , 党争一直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 特别是明朝后期和清朝后期 , 党争更是非常严重 。 这就给没有背景的京官提供机会 , 只要战队没有跟错 , 那么死心塌地跟着战队走 , 升迁不是难事 。
另外 , 京城也是王公贵族的居住之所 , 如果你学术渊博 , 或者具备制造一些舆论能力 , 那就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名士 。 另外 , 还有机会成个王子皇子的老师 , 这可是一步登天的好机会 。 就像明朝有名大内阁首辅张居正和高拱 , 就曾经是万历皇帝的老师 , 他们能有如此高的成就 , 与此是分不开的 。

【百晓生话事】明清两朝京官和地方官,究竟哪个好?
本文插图

如果是地方官的话 , 除了自己的直属领导 , 可能你连认识朝廷大臣的机会都没有 。 比如在咱们课本上写下《石灰吟》的于谦 , 他就是地方官 。 他曾在一次入京述职中 , 被人陷害入了牢狱 , 最后 , 还是当地的老百姓请书 , 最后才将他救了出来 。 可是不是每一个地方官 , 都能够像于谦这样有威信的 。 如此看来 , 朝中有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