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摇摆的乾隆:细述五十年间,避讳御名弘历的那些事

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 , 福建学政纪昀——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那个铁齿铜牙纪晓岚——上奏:
坊本经书尚仍全刻庙讳御名本字 , 应伪唐石经宋监本例 , 凡遇庙讳俱刊去末一笔 , 并加有偏旁字者俱缺一笔 。又武英殿官韵及各经书 , 于御名本字尚系全刻及加有偏旁字者俱未缺笔 , 请将本字及加有偏旁字者并行缺笔载入科场条例 , 如误书者依不谙禁例处分 。武英殿书板校正改刊并行文各省一体遵奉 , 将坊刻各经籍改刊从之 。
他这折子 , 说的是 , 现在很多经书 , 没有避讳大清历代皇帝的庙号以及皇上您的名字 , 所以 , 请派人审查 , 将那些不当之处全部改掉 。以后遇上御名 , 哪怕加了偏旁写成了谐音字的 , 都需要去掉最后一笔 。并将此写入科场条例 , 学子们不得触犯 。
纪昀何意?
这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 , 跟那个擅长揣摩圣意 , 吹牛拍马的和珅斗得不亦乐乎的正义化身纪晓岚吗?
他这摆明了 , 是想学和珅啊 。
「古代」摇摆的乾隆:细述五十年间,避讳御名弘历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纪晓岚 剧照)
不久 , 乾隆下旨 , 否决了纪昀的建议:
前据福建学政纪昀条奏:敬避庙讳御名一摺 , 经大学士等会同礼部议覆……缺笔书写 , 原属臣子敬谨之意……但祇可令现在临文缮写……嗣后如遇庙讳御名 , 应行敬避缺笔之处 , 仍照旧例遵行外 , 所有武英殿颁行字样 , 及纪昀所请改刊经书之处 , 俱不必行 , 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
皇帝认为 , 缺笔书写 , 乃是臣子的心意 。以后书写之时 , 遇到我的名字 , 可以缺笔书写 , 但以前已经写过的 , 刊行书籍里的 , 都不必修改 。
圣旨特别提到 , 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
实际上 , 关于弘历要不要避讳 , 如何避讳 , 已生出过很多事端 , 也下了很多圣旨 , 博学如纪昀 , 不可能不知道 。
因此 , 我觉得 , 将此事称为纪晓岚拍马失败事件 , 也不为过 。
然后 , 我们来梳理一下 , 五十年间 , 关于御名避讳的那些事 。
一、弘历二字如何避讳?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我们就得简单说说 , 啥是避讳 。
其实就是对皇帝、上级、长者、圣人的尊重 。在提及他们的名字 , 或写他们名字中有的字时 , 以加偏旁或缺笔画等方式 , 不写其本字 。
此事古以有之 , 并非清朝独创 , 所在 , 在对纪昀奏折的批复中 , 有这样一句:
朕思庙讳御名 , 偏旁字画 , 前代如石经刊本 , 俱系缺笔 , 自应仿照通行 。
正因如此 , 雍正驾崩之后不久 , 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就奏请回避御名 。
乾隆收到折子之后 , 说:
朕思尊君亲上 , 臣子分谊当然 , 但须务其大者 , 以将恭敬 。至于避名之典 , 虽历代相沿 , 而实乃文字末节……将字画更改 , 并失其字之本义……嗣后凡遇朕御名之处 , 不必讳 。若臣工名字有同朕 , 心自不安者 , 上一字 , 著少写一点 。下一字 , 将中间禾字 , 书为木字 。即可以存回避之意矣 。尔部可传谕中外 , 一体遵行 。
他认为 , 避讳君上之名 , 是你们的情谊 。但并非必然 。它实际上是尊重君上最低级的方法 。
文官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武官替我守好边疆 , 就是最大的尊重 。改字之类 , 会使得上下文意不通 。以后我的名字 , 不必避讳 。如果哪个大臣的名字 , 有弘有历(曆) , 又极想尊重我 , 则弘字少一点 , 曆字将禾写成木就行了 。
乾隆此旨 , 算得上高风亮节 , 实际上 , 不过是历代以来君王通行做法罢了 。
那就是——
我让你们随意 , 但如果你们一定要避讳 , 那就少写一笔 。
此旨颁行天下 , 按说 , 执行就是 , 但总有人想搞搞震 。
第一个出来想“推翻”圣旨的 , 是代理贵州布政使陈德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