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中医药优势在社区、隔离点疫情防控中得以彰显( 二 )
“病床、医生、防护物资等曾经一度稀缺 。”武昌区副区长向悦说,“当时大家认为,也许一时变不出病床、变不出医护、变不出防护物资来,但是可以让患者吃上中药 。”
“轻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区治疗,从而减轻医院的压力?社区如果能把那些轻症甚至疑似患者控制住,医院和发热门诊的压力会大大缓解 。切断疫情源头,社区是第一关 。”仝小林说 。
1月29日,仝小林向武昌区政府和湖北省中医院提出共同开展社区中药防控的提议时,三方一拍即合,马上行动,从源头做起,从小火苗扑起,控制疫情蔓延 。
2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线总指挥部和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决定:尽快在社区发药,让每一个社区的居家病人吃上中药 。
向悦马上协调九州通药业,按武汉抗疫1号方连夜熬制了2.7万袋汤药,配送到武昌区所有隔离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社区大范围免费发药;同时武昌区紧急向江苏连云港市求援,连云港康缘药业3天内生产了武汉抗疫1号方及4个加减方约4.2万人份14天用量的中药颗粒剂,全部赠送武昌区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大量通治方颗粒剂运往辖区隔离点,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封控小区内的健康居民免费提供通治方 。
社区发挥桥头堡作用,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 。仝小林说,“武昌模式”是在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医疗体系供应不足时的关键举措;发挥社区作用,用中医药进行防控,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从而降低转重率、死亡率 。
数字中医药——
探索中医药参与社区防护新思路,推动中医药防控传染病现代化
仝小林对流行病的中医诊疗有一定经验:上世纪80年代读博期间,他就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003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参与SARS救治,担任中医、中西医结合组组长 。但这次社区大范围发药,一旦整个病性判断错了,病方用错了,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儿,仝小林一时心理压力颇大!在决定大范围发药后,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患者服药后反馈,二是中医师用药指导 。
2月2日23时许,仝小林拨通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药数据中心主任刘保延的电话 。
“仝院士跟我讲了他的想法,希望搭建咨询平台对接全国的中医医师,让武昌区用药的隔离人员,发热、疑似和确诊患者能够通过网络,实时反馈用药信息,得到专业的用药指导和建议 。”刘保延当晚就开始行动,从APP开发,到医生招募,再到随访流程设计,数据接入、数据分析,确保万无一失 。
2月3日,武汉抗疫1号方开始发放使用 。用药者通过扫描印在通治方包装上的二维码,填写病情和用药情况,生成病例日志 。志愿者通过电话或微信询问并记录他们病情;依据志愿者反馈的情况,一线医生对用药者情况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用药调整 。
“我们采取临床科研一体化策略,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支撑下,将国际上通行的患者结局注册登记与志愿者主动随访相结合,以患者救治为先,同时收集用药者服药后身体状况变化,及时反馈给前线专家进行处理 。严格审核每一位志愿者的执业资格,并制定了志愿者工作服务手册,要求他们严格参照执行,以保障良好的服务 。”刘保延透露,为了确保远程用药指导贴近一线救治实际,他们和前方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在手册中尽可能列举了用药者可能提到的问题,并附上经前线专家认可的解答,为志愿者提供参考 。
“居家隔离用药的病人由于无法及时联系到一线医生,容易焦虑恐慌 。通过电话与APP远程交流,他们不仅可以得到专业指导,还能在沟通中缓解焦虑、消除恐慌 。”刘保延说,及时的信息反馈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一旦发现用药者有病情加重倾向,志愿者会第一时间对接前线医生介入治疗 。
截至3月5日,武汉抗疫1号方的应用已见成效,3698名发热、疑似和确诊患者服用后,其中90%以上的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气短、情绪紧张、纳差、腹泻症状消失 。发热患者的平均退热天数是1.74天 。刚开始发药时,社区当中观望或拒绝领药的人不在少数 。但随着药效显现,领药的人越来越多 。
推荐阅读
- 中医中医药文化展走进广州小学校园
- 治感冒抗流感 连花清瘟多角度治疗好得快
- 香港中联办主任:香港国安立法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
- 中医药补齐知识产权保护短板 中医药发展才能“不掉链子”
- 香港香港中联办主任:香港国安立法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
- 推荐香港撑国安立法收集到近300万人签名,骆惠宁:人心所向,势在必行
- 中医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被授予江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 发热门诊北京中医药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二级以上公办中医院应设发热门诊
- 北京中医药条例征民意: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应建发热门诊
- 中医北京中医药条例征民意: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应建发热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