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了581家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了企业是如何决定转型的
文章图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邓新明教授近期进行了一场为时4天的关于“大疫之下 , 企业如何借转型化危为机”的主题的调查 , 共有581家企业参与 , 调查内容包括疫情冲击下企业家的商业认知、转型态度、转型动力、转型模式、转型能力与阻力 , 以及转型的实施效果等 。
优秀的企业由危机造就 , 它能够在经历危机之后继续成长 。 在这场与病毒搏斗的战争中 , 抱怨环境不好、命运不公不是优秀企业的做法 , 及时调整并积极寻求转型之道 , 才是让自己“活下去”并在危机中实现“化危为机”的硬道理 。
该调研将发布系列报告 , 本文是第二篇 , 主要探讨不同转型动因对企业转型决策与转型态度的影响 。
撰 文
|
邓新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导
邱雯韵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 编
| 司 欢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经济按下了“暂停键” , 企业无一不卷入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之中 , 从而促使很多企业踏了上战略转型之路 。
实际上 , 企业家对于战略转型的决策其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无论是外部环境中突发性事件的冲击所导致的被动式转型 , 还是基于愿景或战略定位驱动的前瞻性转型 , 从一开始转型策略的制定 , 到最后阶段转型方案的真正“落地”与执行 , 其间的过程实质上会受到多种动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种动因对企业转型所产生的驱动机制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
先看调查结果发现:
1.疫情之下 , 不论企业受到的转型驱动力是强是弱 , 进行前瞻性转型的企业比例都远远低于危机性转型的企业 。 这说明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倾向于在环境变化已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后才开始思考转型 , 战略转型的前瞻性还是不够 。 总体来说 , 这种危机式转型的态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良性发展 , 企业应在日后的经营中主动尝试前瞻性转型 , 用更加长远的目光促进企业成长 。
2.在具有前瞻性转型认知的企业中 , 此次疫情后真正进行转型的企业比例较低 , 而持危机性转型态度的企业实际采取了战略转型的比例反而更高 。
3.研究结果显示 , 较强的动态能力会驱动企业积极进行战略转型 。 而且 , 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 , 采取的战略转型越可能是危机性转型;而动态能力越弱的企业 , 反而倾向于实施前瞻性转型 。 实践中企业不应将自己的动态能力作为“万能盾牌” , 指望在危机关头靠硬实力实现“翻盘” 。 企业应跳出自身动态能力的“舒适圈” , 让前瞻性思维渗透入企业的战略转型实践 , 更多地进行主动转型而不是被动转型 。
4. 研究中发现 , 有转型经验的企业中 , 71.07%的企业在经历此次疫情后进行了战略转型;而在没有转型经验的企业中 , 疫情后进行转型的比例只有34.98% 。 由此可见 , 企业过去的转型经历使其将来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采取转型措施的可能性增加了 , 这会形成企业的一种 “转型传统” , 即企业会将战略转型作为其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 。
5.较强的业绩压力会促使企业提高危机意识 , 实施战略转型 。 进一步数据还发现 , 往往没有过多业绩压力的企业才会采取前瞻性的战略转型 , 而业绩压力较大的企业较多地会实施危机式转型 。 现实中 , 优秀的企业应该跳出业绩压力的“束缚” , 提高战略转型的前瞻性 ,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6.调查发现 , 在受到较强竞争力量驱动的企业中 , 61.27%的企业在此次疫情后选择了转型;而受到较弱竞争力量驱动的企业中 , 这一比例则只有40.32% 。 说明企业受到的竞争力量驱动越强 , 进行转型的可能性更高 , 而且所采取的战略转型越可能是被动的、危机性的 。 这一现状给企业提出了实践要求 , 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时 , 不应该充当竞争对手的“跟随者” , 随其他企业的调整而进行后发调整 。 相反 , 企业应当以自身的愿景与战略发展需求出发 , 成为战略转型的“领头羊” , 让别人“因己而变” 。
推荐阅读
- 极度调查 | 我们需要多少新冠疫苗?
- 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 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机会
- 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 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机会
- 两部委发布降物流成本新政: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
- 银保监会银保监会等部委出台政策,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12345帮您梳理
- 法国民航事故调查分析局:已启动对巴基斯坦失事客机黑匣子的技术分析
- 国家商标局受理窗口选址枫泾年内落户,沪浙企业可就近办理
- 银保监会等部委出台政策 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 李少敏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少敏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企业经济重磅!郑州出台为民造福十条意见!涉及特色街区、夜间经济、课后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