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卖不了、养不起 贵州贫困地区养殖户转产调查
“卖不了、放不得、养不起”
“禁野令”下 , 贵州贫困地区养殖户转产调查
“禁野令”出炉 , 让上千万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户面临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 。 近日 , 《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布 , 大多数在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未被列入 。
产业“亮红灯”但相关配套政策尚未落实 。 一些贫困地区的养殖户面临转产退出难题 , 急切期盼有关部门细化转产方案、出台赔偿标准 , 将养殖户损失降至最低 , 防止出现新的返贫致贫 。
本文图片
息烽县小寨坝镇特种养殖户展示养殖的竹鼠 。本报采访人员刘智强摄
转产退出迫在眉睫
2月24日 ,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 , 要求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 按照该决定 , 凡是未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 , 一律禁止食用 。 “禁野令”给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业亮了“红灯” 。
近日 , 养殖户焦急等待的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布 , 31种畜禽被列入其中 , 这意味着目录之外的野生动物或被禁养 。
在目录中 , 除了猪、普通牛、鸡等18种传统畜禽外 , 还有13种特种畜禽 , 比如养殖历史悠久、已形成完善产业体系的梅花鹿;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有传统饲养习惯的马鹿;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根河市及周边地区 , 是鄂温克族重要生产生活原料的驯鹿;引进、驯养历史悠久 , 用途多样的羊驼;多为外国引进 , 养殖技术成熟的珍珠鸡、雉鸡、鹧鸪、绿头鸭、鸵鸟等;主要用于毛皮加工和产品出口、非食用的水貂、银狐、蓝狐、貉等 。
但是多种目前广泛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未进入目录 。 以贵州为例 , 该省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是竹鼠、豪猪、果子狸、蓝孔雀、眼镜蛇等 。
近年来 , 多地将野生动物养殖作为特色产业 , 带动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 。 数据显示 , 2019年 , 贵州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业直接收益达4亿元 。
竹鼠养殖户宋美 , 常年在广东打工 , 去年3月回到家乡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创业 , 养殖了350多只竹鼠 。 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 , 让她认准了养殖竹鼠是个好项目 。
宋美告诉采访人员 , 原计划2020年扩大养殖规模到5000只 , 她靠打工积攒的20万元和贷款35万元 , 已经平整了土地、修建了厂房 , 没想到新冠疫情暴发 , 竹鼠养殖“岌岌可危” 。
“辛辛苦苦忙了一年 , 还没开始卖就被叫停了 , 下一步该如何处理 , 我急得每天睡不着 。 ”宋美说 , 目录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 , 竹鼠养殖“凶多吉少” , 可现在竹鼠不能吃、不能卖、不能杀、不能放 , 不仅没有一点收入 , 还要投入成本喂养 , 十分苦恼 。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承说 , 宋美是我国上千万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户的一个缩影 。 “禁野令”非常必要 , 但当务之急是确定“转产退出”方案 , 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 , 尽量减少损失 。
本文图片
毕节市七星关区沙地社区贫困户李隆成养殖的豪猪 。本报采访人员刘智强摄
指导谋划替代产业
“禁野”势在必行 , 养殖户面临转型难题 。 如何让从业者顺利转产、转业 , 将各项损失降到最低 , 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
专家建议 , 有关地方政府应尽快着手帮助养殖户找到“新饭碗” , 或谋划“替代产业” , 转变经营活动;或寻找其他合适的就业岗位 。
在贵州息烽县麒春蛇业养殖场内 , 养殖户王琪云已从事养蛇行业5年多 , 目前有大王蛇4588条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过去还养过五步蛇、眼镜蛇等药用品种 , 但经营下来发现 , 还是作为食用的大王蛇效益更高 , 近两年便开始只养大王蛇这一品种 。
王琪云说 , 2018年养殖大王蛇毛收入有50多万元 , 疫情后产业处于停滞状态 , 感到十分迷茫 。
贵州省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曹鸣凤告诉采访人员 , 目录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 , 最终能被列入目录的在养野生动物显然是少数 。 现阶段要解决的 , 一是指导养殖户转型 , 另外是对数量巨大的在养动物制定处理方案 。
曹鸣凤提出 , 存栏动物数量庞大 , 集中宰杀或放养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处理难度较大 。 可以通过“自然食物链”的方式解决一部分 , 比如把竹鼠、豪猪等作为食物 , 提供给非食用性利用的药用蛇养殖户 。 相较于填埋、焚烧等方式 , 这些办法能弥补一部分损失 。
最近 , 贵州也在探索与部分制药企业、旅游景区等合作 , 消化处理一部分在养野生动物 。
曹凤鸣说 , 林业部门已经和一些药企达成协议 , 将养殖户养殖的蛇输送给企业 , 作为生产保健品的原料;同部分景区达成协议 , 将养殖户养殖的孔雀、蛇等输送到景区 , 可以供游客观赏 , 同时建设科普基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等 。
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铁军认为 , 帮助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措施要符合实际 , 特别是针对贫困养殖户 , 要制定精准帮扶措施 , 合理确定有效益的转产项目 , 有针对性提供技术指导 , 给予政府贴息贷款等扶持措施 , 确保养殖户平稳过渡 , 降低返贫致贫和社会稳定风险 。
尽量弥补经济损失
近年来 , 不少贫困地区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 , 当作特色脱贫产业来扶持发展 。
根据2017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产值就已超过5206亿元 , 其中食用动物创造产值约1250亿元;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0多万 , 其中食用动物产业从业人数达626.34万 。
毕节市七星关区沙地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隆成 , 5年前在电视上看到养殖豪猪能赚钱致富 , 辗转广西、四川等地 , 学习豪猪养殖技术 , 并创办了毕节市同心野生动物养殖基地 。
2018年 , 李隆成一家5口通过豪猪养殖实现脱贫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2019年卖了近90只豪猪 , 收入十几万元 , 目前圈里还有110只豪猪 。
“贷了4万元‘特惠贷’和20万元商业贷款 , 修了圈舍 , 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 。 可从春节到现在 , 一只也没卖 。 ”李隆成说 , 这几年豪猪市场销售不错 , 周边20多个农户想跟他学技术养豪猪 , 猪苗的订金都交了 , 目前看多半是养不成 , 订金都退了 。 在他这里务工的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只能辞退 。
李隆成说 , 库存的饲料省着喂只能坚持十几天 , 养殖户支持国家禁养政策 , 但期盼有关部门能合理补偿 , 不然损失太大 , 难以承受 。
“豪猪卖不了、贷款还不上 , 这样的养殖户没有有效帮扶 , 就可能返贫 。 ”张铁军告诉采访人员 , 七星关区是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脱贫攻坚重点县 。 经排查 , 全区现有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16家 , 养殖有豪猪、环颈雉、孔雀、梅花鹿、七彩山鸡、竹鼠等多个种类 , 带动当地贫困户354户 。
初步统计 , 贵州省目前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共1871家 , 涉及8600多农户 ,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03户 。
冉景承表示 , 如果禁养之后补救赔偿措施跟不上 , 就会加剧养殖户返贫致贫风险 。
受访的养殖户普遍盼望 , 各级政府精准施策 , 制定细致完善的补偿机制 。
冉景承认为 , 贫困地区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产业 , 是随着近些年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而兴起的致富产业 , 起步较晚 , 不少农户还未获得太多收益 , 甚至未有收益 。 建议制定补偿方案时要综合研判 , 尽量弥补农户损失 。
曹鸣凤说 , 下一步要解决相关养殖户的补偿问题 , 可补偿资金从哪里来还是个难题 。 野生动物特色养殖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 , 这些地区地方财政普遍十分紧张 , 很难“挤出”资金 。 建议有关部门能尽快明晰补偿资金的渠道或来源 , 明确政策支撑 , 便于地方尽快启动实施 , 让补偿落到实处 。
【「新华每日电讯」卖不了、养不起 贵州贫困地区养殖户转产调查】本报采访人员王丽、刘智强、骆飞
推荐阅读
- 三国杀:卡牌是否应该“界限突破”?且看这版「界闪电」设计如何
- 「周榜」9件最抢手美衣
- 新华网内地学者解读全国人大会议涉港议程:守护国家安全、维护“一国两制”的必要之举
- 新华网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学子在战“疫”中绽放青春
- 新华网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完成海上钻探工作
- 新华网发改委:聚焦五大建设任务尽快补齐疫情暴露的短板
- 新华网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专家建议重视疫苗接种
- 新华网王毅:除了新冠病毒的肆虐,还有一种政治病毒也正在美国扩散
- 「连麦两会」两位90后村支书隔空分享战“疫”中的乡村管理经验,共谋致富奔小康之路
- 新华网甘霖委员:建立消费投诉公示制度补齐消费维权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