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沉迷于捕虫?

想必两周过去 , 除了你之外全世界的人都在沉迷《动森》了吧 。 在这款游戏中 , 玩家将移居到一座无人岛上 , 捕鱼、捉虫、摘水果……通过各种方式将你的小岛发展建设成最独特的样子 。
事实上 , 如果你恰好玩过足够多的日系游戏 , 那你一定会发现很多作品中都包含着捕鱼
和捉虫
的要素 。
这样的共性显然有其原因 。 日本的小学大都会在暑假给学生们留一项观察自然的调查性作业;而昆虫因为容易获得、特点鲜明而非常易于观察 , 自然就成为了孩子们首选的调查对象 。

物哀之虫
事实上 , 放眼全世界 , 论与昆虫的关系之深 , 再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出日本之右 。
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
》中就已经出现了蜘蛛、蚕、蟋蟀、蝉、萤火虫、蜻蛉、虻等数种昆虫 , 但真正大规模吟咏各类昆虫的作品 , 出现于日本的平安时代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沉迷于捕虫?
文章图片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 , 被后人认为是“物哀”的典范丨Wikimedia
而到了江户时代 , 日本国学者本居宣长提出了名为“物哀
”(物の哀れ)的日本传统美学 , 以此建立起了日本古典文学审美 。 有别于中国古典文学中追求的对“物”的哲理化思考(“物感”) , “物哀”指的是以物触发心中的感情
, 或者简单讲就是真情流露 。
世上万事万物 , 形形色色 , 不论是目之所及 , 抑或耳之所闻 , 抑或身之所触 , 都收纳于心 , 加以体味 , 加以理解 , 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
——《日本物哀》(王向远译)

限于古代的科学发展程度 , 人们对昆虫的观察和了解多流于表面 , 或以人类情感推而广之适用到昆虫之上 。 这一审美终究还是有别于科学研究式的“格物”

直到1868年日本开始推行明治维新 , 整个国家全盘西化 。 随之而来的不仅有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 还吸收了大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近代科学知识——其中就包括昆虫研究

一般来讲 , 科学知识的传入总是会稍早于制度的革新 。 在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 , 就有一些西方研究者(主要来自英法两国)将昆虫采集传到了日本 。 在新知识的熏陶下 , 一位名叫田中芳男
的日本人进行了日本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昆虫采集 。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沉迷于捕虫?
文章图片
活跃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博物学家、农学家、园艺学家田中芳男丨帝室博物館《帝室博物館略史
》(1938年)
科学之虫
田中芳男早年修习西洋新学和本草学 , 后转而研究博物学 。 他因为有着丰富的近代科学知识 , 而被江户幕府任命为“虫捕御用” , 即直接受雇于幕府的捕虫者

1867年 , 田中芳男曾带着自己的昆虫标本赴巴黎参加第二届世界博览会 。 回国后 , 他开始收集日本各地的物产 , 其收藏也成为了日本博物馆的萌芽——甚至连日语中“博物馆”这个词 , 都是由田中芳男所提出的 。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沉迷于捕虫?
文章图片
田中芳男曾主导建设了大阪的“舍密局” , 后来改名为“博物馆” 。 位于东京上野公园内的国立科学馆和上野动物园都是他协助建设的丨Kakidai / Wikimedia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