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观」根本不懂什么是春秋时的贵族范儿,笑话宋襄公愚蠢的人

我们在中学时应该都学过一篇课文 , 叫《子鱼论战》 。 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宋两国爆发泓水之战 , 宋襄公不肯趁人之危 , 先是不作半渡之击 , 之后又从容坐等楚军排好阵列后才击鼓开战 。 结果宋军惨败 , 宋襄公也身负重伤 , 并因此而死 。
宋襄公这种看似愚蠢透顶的做法 , 不仅遭到了他的异母兄长子鱼的吐槽 , 还在后世广受诟病和嘲讽 。 甚至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宋襄之仁” , 用来形容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
「倾听历史观」根本不懂什么是春秋时的贵族范儿,笑话宋襄公愚蠢的人
文章图片
其实这种认识的形成 , 在于春秋时代与其后两千多年的战争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 自从被称为“兵圣”的孙武将战争定义为“国之大事 , 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 , 并明确指出其性质为“诡道”之后 , 战争的方式和手段就彻底失去了底线 。 政客和将领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 战争的规模、破坏性和残酷性彻底失去了限制 。
而在此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 , 战争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
比如一向崇古复礼的儒家 , 就对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大加赞赏: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 , 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 有君而无臣 , 以为虽文王之战 , 亦不过此也 。 ”(《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这种观点的对错另论 , 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礼崩乐坏”之前 , 战争的规则与后世完全不同 。 宋襄公在后人看来要么是假仁假义 , 要么是愚蠢可笑 , 可按照当时战争的礼仪和规则 , 他要是不这么干才会遭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 根本就甭想再去图谋称霸 。
「倾听历史观」根本不懂什么是春秋时的贵族范儿,笑话宋襄公愚蠢的人
文章图片
下面我们就说说在春秋时 , 该怎么打仗 。
战前准备:在春秋想正儿八经的打一仗实在是太难了 。
黄仁宇在谈到春秋时期的战争时 , 曾作出过如下的论述:
“春秋时代的车战 , 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 , 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 , 布阵有一定的程序 , 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 , 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01孔孟》)
这个观点没错 , 但失之于简陋 。 在春秋时想打一仗哪有这么简单?
要打仗先得有军队 。 在战国以前 , 打仗是一种荣誉 , 唯有贵族才有资格从军上战场 。 而当时能称之为贵族的唯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这四个阶层 , 其中又以低等贵族“士”从军最为普遍——“战士”一词即源于此 。
「倾听历史观」根本不懂什么是春秋时的贵族范儿,笑话宋襄公愚蠢的人
文章图片
虽然《周礼》中也有类似“兵农合一”的针对平民的兵役制度 , 但在春秋时期的诸侯战争中很少像后来那样大规模的征发平民 。 即便征发 , 平民出身的士兵也只能承担辅助和后勤之类的工作 , 在战斗中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说 , 很多时候他们的身份更像是观众或者“球迷”——在两军的贵族子弟架着战车冲锋厮杀时 , 他们跟在后边起哄架秧子、烘托一下气氛就行了(保护战车 , 当然不幸跟对方的平民兵撞上 , 也得比划两下) 。 等车战的胜负结果出来以后 , 赢了的一方帮着贵族老爷欢呼两声、追上几步抓抓俘虏、打扫下战场就算齐活;输的一方呢?当然是赶紧撒丫子跑路了 , 哪怕平民兵还齐装满员、斗志昂扬也没用——大人物间的战争关你们死老百姓屁事!
这种贵族拼命、平民看戏、点到即止的战争模式 , 使得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持续时间和杀敌数量都不是很大 。 后来秦国率先实行以平民为主力的征兵制 , 还下死手的以斩首记功 , 打得关东诸国痛不欲生之余深感世风日下、贵族风范不再 , 于是斥之为不通礼仪文明的“蛮夷” , 屡屡联手群殴之 。
「倾听历史观」根本不懂什么是春秋时的贵族范儿,笑话宋襄公愚蠢的人
文章图片
这种与战国之后的战争间巨大的差别实在是让后人感慨良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