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历史」46岁儿子成才后安然辞世,胡适母亲冯顺弟:23岁守寡后终生未再嫁

胡适的母亲有一个土气的名字 , 叫冯顺弟 , 稍了解近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名字的来由:重男轻女父母为生儿子给女儿取的“招弟名” 。
冯顺弟出生时被父母赋予的使命是召唤弟弟 , 这个使命很快被完成了 。
通常 , 封建时代里被取了这样名字的女子都不太会有多传奇的人生 。 可偏偏 , 冯顺弟却成了传奇 , 而她完成传奇的方式 , 则是因为她培养儿子胡适成为了对近代有着深远影响的大才子 。
胡适最初不叫胡适 , 而叫胡嗣穈(音同门) , 三岁那年他便失去了父亲 。 这年 , 他那成为寡妇的母亲冯顺弟年仅23岁 。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讲述父亲死讯传到家中时情景时说:“那年我三岁零八个月 , 我仿佛记得我父死信到家时 , 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 , 她(母亲)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 。 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 , 身子往后一倒 , 连椅子倒在了房门槛上 。 ”
胡适的这段记忆 , 侧面记录了母亲丧夫时的痛苦 。 实际上 , 相比听到丈夫死讯时的痛苦 , 真正让冯顺弟痛苦的是她丧夫后面临的严酷现实 。
冯顺弟并非胡适父亲胡铁花的原配 , 她只是他两度丧妻后的续弦 。 冯顺弟17岁进胡家门时 , 胡铁花已经47岁 , 且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
封建大家庭的后娘从来不容易当 , 何况是当年岁和她差不多继子女的后娘 。 若非胡铁花的宠爱 , 冯顺弟的婚后生活 , 其难可想而知 。
「乌兰历史」46岁儿子成才后安然辞世,胡适母亲冯顺弟:23岁守寡后终生未再嫁
文章图片
胡适全家福
冯顺弟的这层曾被丈夫挡去的“难” , 是丈夫死后她要面对的第一个难 。 而她的第二个“难” , 则是如何在这样的“难”里培养年幼的儿子胡适长大成人 。
胡铁花死前曾写下遗书 , 在给妻子的遗书里他交代了一句话:“穈儿天资聪颖 , 应该令他读书” , 而给儿子胡适的遗嘱里 , 他也同样是嘱咐他读书上进 。
胡铁花之所以认定胡适是和他一样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才 , 是因为他早在教养儿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他异于常人的才学 。 实际上 , 胡适三岁时就已经能识得近千字 , 这显然优于同龄人 。
冯顺弟这个只在丈夫教育下认得1000多字且深深崇拜丈夫才学的女子笃信:丈夫的话 , 一定是对的 。
所以 , 打从拿到遗书那日起 , 她便暗暗下决心 , 无论如何也要供儿子读书 , 引他走向一条读书先生的路 。
失去丈夫后的冯顺弟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压在了儿子身上 , 毕竟 , 这是她唯一的骨血 。
冯顺弟把胡适送到了他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 , 当时的胡适由于年级小 , 每次上课都是先生抱到高凳子上坐定 。
个头年岁虽不大 , 但因为早已先于进学堂前认得了近一千字 , 加上天资聪颖且母亲管的严厉 , 刚进学堂的小胡适基本就能跟上同窗的进度了 。
当时 , 胡适读书的学堂尚叫蒙管 , 学金(学费)最低是两块 , 多少看家长的意思给 。 冯顺弟因为太过渴望儿子念好书 , 所以第一年的学金就给了六块钱 。 且日后 , 每年递增 , 最后一年加到了十二块 。
胡适的学金在安徽当地属于打破记录的存在 , 自然 , 他的老师对他也从来不敢怠慢 。
冯顺弟嘱托四叔和另一位先生为儿子“讲书” , 所谓讲书就是把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给他听 。
嘱咐老师发力助儿子学习时 , 冯顺弟自己也丝毫未有懈怠 。 她每日早早陪儿子起床念书 , 儿子在学习上有任何偷懒迹象时 , 他都会严厉制止并施以惩罚 。
【「乌兰历史」46岁儿子成才后安然辞世,胡适母亲冯顺弟:23岁守寡后终生未再嫁】她总教育儿子说:“我一生只晓得你父亲这一个完全的人 , 你要踏着你老子的路走 , 要学他 , 不要跌他的股(面子) 。 ”
在家庭、学校的良好教养下 , 胡适慢慢成为了学习上的佼佼者 。
当别的同学连“父亲大人膝下”中的“膝下”二字都不知为何意时 , 胡适已经可以单独读懂难度很大的古文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