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三 )


1938年1月6日 , 黄埔军校师生乘船转赴武汉 , 校本部驻武昌老武备学堂 。
1月26日 , 军校师生乘火车至长沙 , 稍事休整 , 前往常德 。 6月军校迁到了重庆附近的铜梁县 。
1939年初 , 军校迁至成都市区时 , 已是经历了2000余公里的行军 , 国民政府的行政中心也从南京、武汉到了重庆 。
黄埔军校在这一时期在教育纲领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 校长蒋介石尤为重视自动自发革命教育 , 小部队指挥实战教育以及协同作战等 , 为的是适应日益变化的实战需要 。
抗战在这一时间进入了僵持阶段 , 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后 , 虽然日军取得了胜利 , 但却极度损耗了国力 , 直至1944年豫湘桂大会战前 , 日军再没有发动与武汉会战规格相同的大型作战 。
惨烈衡阳会战 , 黄埔生共同杀敌
衡阳会战是1944年中日豫湘桂大会战的高潮 , 日军攻陷长沙之后 , 南下衡阳 , 总兵力近10万人 , 欲进行包围 。
何季元随部队赶赴衡阳 , 在外围做策应 。 他在1942年秋天毕业后 , 分派到了粤北前线的第62军 , 时任炮兵连观测通讯排长 , 所在151师师长林伟俦 , 是黄埔4期毕业 , 曾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
守衡阳的是第10军 , 军长方先觉是黄埔3期毕业 。 从6月22日到8月8日陷落 , 衡阳守军1.76万人坚守47天 , 最终成了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
何季元在惨烈的战斗后活了下来 , 不过与他一同分配到62军的黄埔同学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 70年后 , 何季元依然清楚记得那个同学—何冠雄 , 来自阳江 , 是31式60毫米迫击炮的排长 。
1945年的8月 , 何季元随62军在广西与日军相持不下时 , 日军投降的消息传了来 , 抗战结束了 。
62军先后前往越南、台湾接受日本投降 , 之后又返回大陆 。 那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 , 台湾会在日后成为国民党败逃大陆后的停留地 , 两岸隔海相望 , 雨打风吹去 , 时间已过了65年 。
亲爱精诚
用何季元的话说 , 自己此后的幸运源于一场疾病 。
内战开始之后 , 由于肺部疾病 , 他被安置到了天津住院 。 其后驻守华北的傅作义要求62军调一个师前往北平 , 何季元随157师到了北平 。 傅作义起义之后 , 157师又被编入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 成为独立24师 。
四野一路南下 , 指挥的林彪正是黄埔4期的学生 。 他打败的陈诚、杜聿明等也都是出自黄埔军校 。 内战期间 , 国民党的主要将领大多为“黄埔系”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何季元被安排至广州军警大学学习 , 1955年转业至广州市政府参事室做研究员 。 由于是部队起义 , 何季元并没有在历年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 。
其他黄埔生则没有这般运气 。 国共内战开始后 , 已是中校军衔的张访朋主动要求调往上海 , 远离内战 。 他曾在1949年去台湾住了几个月 , 但因为大陆的妻子手续办理出现问题 , 他又返回了 。 不料 , 此时大陆已经解放 , 张访朋没能再回台湾 。 他留在了广州 , 在一所民办中学—曙光中学任职校长 。
1956年 , 学校合并成立三十七中 , 张访朋成为了一名教师 。 到了1959年的反右派斗争中 , 张访朋因为历史问题 , 被发放至白云山农场 , 直到1977年才返回到了教师岗位 。 和他同是黄埔毕业的表哥蔡仲芳 , 在50年代因阶级斗争激烈 , 忍痛割断了家庭纽带 , 与妻子离婚各奔东西 。
1984年6月16日大陆重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生徐向前元帅在贺词写道:“切记中山先生教导 , 发扬黄埔精神 , 惟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 , 抛嫌释怨 , 携手合作 , 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 , 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 。
同学会的成立 , 对一批黄埔生来说都是好消息 。 何季元从同学会成立起就参与其中 , 他记得 , 当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黄埔生的历史问题一直没有平反 , “差不多有300个同学要我们帮他们平反” , 那些学生有的工作降了级 , 有的被送回乡下 , 还有的房子被没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