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二 )
三年后 , 19岁的何季元也来到了桂林 。 这个考入黄埔军校17期的年轻人 , 来自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县 , 读书时就是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 。 1938年10月21日 , 广州沦陷后 , 中山成了敌后 。 还在读中学的何季元组织同学游行 , 宣传抗日 。
1939年 , 战火烧到了中山 , 时有日军飞机进行轰炸 , 何季元一家取道开平 , 北上躲避战乱 。 在韶关时 , 恰逢黄埔军校招生 , 何季元与两位同乡何廷禄、蓝炳璠前去报考 , 并同时被录取 。 1941年1月 , 何季元到了军校 , 学的是炮兵 。
在黄埔军校 , 第一期时开设的科目只有步兵 , 到了第二期 , 才出现了炮兵、工兵等多兵种 。 革命军的火种 , 逐渐在长洲岛上薪火燎原 。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 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他28岁时那封著名的《上李鸿章书》:“为文官者 , 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 , 其途必由武学堂” 。
1984年6月 , 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收下了这篇8000多字的上书 , 但李鸿章却没有召见那个年轻的医生 。 1924年 , 58岁的孙中山终于将当年的理想一一变为现实—国立广东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建立 。
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几经更名 , 但一直俗称“黄埔军校” , 校址由原广东陆军小学堂基础上改建 , 地处黄埔 , 面朝珠江 , 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
建校不久 , 大门彩楼两侧悬挂了一副著名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 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 这副对联也成了黄埔军校的一个标志 , 往后亦在各地分校门口出现 。 它正是孙中山开学讲话的精髓所在—革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
1924年 , 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 , 共同推动国民革命 。 建立于这一时期的黄埔军校 , 也可以从其中看出国共两党那段时间的亲密 。
军校成立后 , 国共双方均在黄埔军校共事 , 蒋介石为校长 , 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 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 , 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先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 , 何应钦为总教官 。
东征陈炯明 , 北伐北洋军 , 黄埔军校一步步实现了国民革命的目标 。 直到1927年4月12日 ,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 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告终 。
黄埔军校的学生 , 也因此分化出了信仰不同的两派 。 分道扬镳 , 日后分别成了国共两军的重要统帅 。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 蒋介石积极筹备军校迁往南京的工作 。 直到1928年3月16日 , 新的军校在南京正式成立 , 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国家风雨飘摇 , 军校一路西迁
1939年的6月16日 , 是黄埔军校成立15周年的纪念日 。 当日 , 在成都北校场举行的校庆活动里 , 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 , 以及宋氏三姐妹的宋霭龄、宋庆龄在检阅台上参加盛典 。 四川省政界、军政界要员及各大学校长均前来道贺 。
从南京到成都 , 时值抗战 , 军校也随着国家一起命途多舛 , 四处颠沛 。
黄埔军校第一次被动迁校还要追溯到1938年8月15日 。 那是个星期天 , 在拂晓时分 , 当时还在南京的黄埔军校响起了紧急集合号声 , 全校师生集合出太平门向紫金山麓金大农场树林中疏散 。 下午3时 , 日军飞机轰炸了南京城区 , 黄埔军校部分校舍被毁 。 当日 , 校部宣布学校将西迁九江 。
8月中旬 , 战火逼近南京 , 军校师生陆续离校西迁 , 先是前往安徽辗转 , 后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 。
8月28日 , 留校的第11期第1总队605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毕业典礼 , 随后便奔赴了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
9月下旬 , 第2总队与学校西迁途中 , 在江西九江遭遇激烈战事 , 前线急需补充下级军官 。 军校命令学生提前毕业 , 周日不休 , 加紧完成学业 。 部分学生驻留九江 , 于毕业后分赴前线 。
推荐阅读
- #赣州#彭德怀遇哪位“克星”后遭遇一生难忘的败仗
- 廖耀湘■廖耀湘:黄埔六期树标杆 两入缅甸建奇功
- 『保定军校』这所中国军校诞生比黄埔早,还出了黄埔的校长
- 毕业■黄埔军校中的败类:抗日战争中出身黄埔的汉奸
- 「女生」巾帼不让须眉,黄埔军校的女兵有多彪悍
- 「李默庵」李默庵:第一个加入中共又第一个退出
- 「先觉」贪生怕死?方先觉为何被黄埔军校开除
- 『邱清泉』暴躁狂妄的邱清泉:抗日战场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