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一种“富兰克林效应”( 二 )


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人得出一个结论:
【「灼见」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一种“富兰克林效应”】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 , 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
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的由来 。
「灼见」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一种“富兰克林效应”
本文插图

04
一个世纪以后 , 美国的另一位总统林肯就深受“富兰克林效应“的启发 。
有一次 , 林肯准备让一位政敌帮个小忙 。
一位议员批评道:“你为什么要试图跟政敌做朋友呢?你应当消灭他们 。 ”
林肯却温和的回答道:“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特别是当我们变成朋友的时候 。 ”
让一个敌人帮你一个小忙 , 就能化敌为友 , 化干戈为玉帛 。
这个套路 , 真的可信吗?真的可行吗?
「灼见」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一种“富兰克林效应”
本文插图

05
1969年 , 心理学家琼?杰克和戴维?兰迪决定亲自上阵 , 检验一下这个有二百年历史的“富兰克林效应”在20世纪是否已经过期 。
于是他们安排了一次知识竞赛 , 让所有的参与者赢了一笔小钱 。
竞赛结束后 , 一名研究人员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
“他是用自己的钱来组织的竞赛 , 现在他没钱了 , 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给他 。 ”
一名秘书向另一组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
“这是由心理学实验室赞助的竞赛 , 现在实验室资金短缺 , 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 。 ”
实验过后 , 所有的参与者们都被要求填写了一项问卷调查 , 分别给研究人员和秘书打分 。
实验结果证明:
研究人员的分数远远高于秘书 。
而且愿意把钱退回来的参与者 , 所给出的分数远远高于不愿意退钱者 。
也就是说 , “富兰克林效应”检验合格 , 依然保质 。
06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也同样对这个效应深表赞同:
他曾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写道:
“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 , 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 ”
而托尔斯泰所说的“好” , 其实就是给予帮助 。
因为木材商已经给予了犹太家族一笔钱的帮助 , 所以产生好感 , 愿意冒险相助 。
因为顾客已经给予了推销员一杯水的帮助 , 所以产生好感 , 愿意接受推销 。
因为政敌已经给予了富兰克林一套书的帮助 , 所以产生好感 , 愿意化解仇恨 。
也正因为如此 , 参加知识竞赛的参与者们才会特别钟情于自掏腰包的研究人员 , 而不是那位花公司钱的秘书 。
其实不止如此 , 这个效应还涉及到另一个心理学现象:
当你帮助过一个人的时候 , 哪怕你不怎么喜欢这个人 。
你的大脑也会自动调整认知 , 告诉你对方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 你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
如此 , 你便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 。
当对方再一次向你求助的时候 , 你反而比第一次更乐意效劳 , 也更加喜欢对方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 , 正是由于发现了人性的这一惯性定理 , 成功解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 , 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
但是 , 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07
要回答这个问题 , 就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 。 那就是:
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对方的外貌?对方的品格?对方的地位?对方的名声?对方的财富?
统统都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的一个故事:
小王子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生活 , 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 。
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 , 于是他每天细心地呵护 , 精心地照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