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岭」徽宁(旌歙)古道文化探究(上)( 四 )


箬岭关前面的汪公庙广场上 , 如今有一些码起来的石条 , 供游客休息 , 可能这些石条原本是汪公庙的建筑构件 。 汪华庙广场右行 , 徽宁古道则通往旌德 , 名色岭 。 穿箬岭关洞左行 , 入太平县境 , 称梅花岭 。 至上岭脚 , 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 , 转向西北 , 经秧溪河至广阳 , 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 , 称为“徽青古道” 。 从关洞到上岭脚 , 古道保存尚好 , 一半的路程在密林中穿行 , 林中景色清幽 , 一棵老树首尾入地长成了一道大拱门 , 能算奇观 。 另一半到上岭脚的路多在茶园、竹林、杉木林中行进 , 过去的一些亭洞痕迹还在 , 这里离黄山风景区很近 , 黄山山峰历历在目 , 青黑的板石道宽敞古朴 。
「箬岭」徽宁(旌歙)古道文化探究(上)
本文插图

徽宁、徽青两条古道是徽州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 , 经济要道 。 一路通太平、石台、青阳、贵池乃至安庆及沿江到中原;一路通旌德、泾县、宣城 。 歙北、太东、旌西、泾南向为名茶产地 , 而太平多杉木 , 旌西、南陵有余粮 , 泾南出宣纸 , 名优特产都从这条道走出大山 。 至明代 , 仍是连接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 。 徽商兴起后 , 太平、旌德的粮食通过官道源源不断运入徽州府 , 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 , 官道的作用一直发挥到民国末期 。
生活于清乾隆时期的洪亮吉在《新修箬岭道记》中这样写道:“率计一岁中 , 行是岭者不下十数万人 。 ”从数字看 , 每天经过箬岭官道的不下四五百人 , 可以想象当年的箬岭是何等的人声鼎沸 。 据当地人说 , 鼎盛时期 , 从茶坦到许村的五马坊 , 沿途饭店星罗棋布 。 岭北旌德的高甲和岭南的歙县江村 , 就有一百多人专门从事骡马运输 。
徽宁古道不仅商旅之人经过 , 达官贵人、名人雅士路过的同样不少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任江东提刑时 , 从江西入徽州 , 走古道到宁国府 。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 穿古道登黄山 , 发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慨叹 。
咸丰年间 , 时任徽宁池广太道台的惠征和夫人带着17岁的长女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 去九华山进香 , 求神灵庇护选秀成功 , 夜宿箬岭关六九驿站 。 那拉氏嫌驿站寂寞 , 陪同的徽州知府梁必业请来许村艺人为她“唱灯棚”解闷 。 那拉氏听后非常高兴 , 评价“清爽好听” , 并奖励艺人银两 。 咸丰二年(1852) , 那拉氏赴京选秀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 , 生子载淳 。 同治(载淳)继位后 , 封生母为慈禧 , 演戏庆贺 。 慈禧想起在箬岭六九驿站听灯棚的往事 , 立即召原班人马进京 , 唱了两天 , 慈禧很开心 。 《西宫杂事》记载了慈禧对唱灯棚的评价:“戏班太闹 , 京鼓又淡 , 听唱灯棚 , 好在适中 。 ”此后 , 箬岭周边“唱灯棚”表演迅速发展 , 戏班十余个 , 演出人员达百余人 。
1934年12月25日 , 共产党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到达许村 , 在箬岭关一带作战 。
皖南事变后 , 活跃在旌泾太的皖南游击队在古道周边多年坚持斗争 。
1949年4月28日 , 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从箬岭入许村 , 解放歙县 。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箬岭」徽宁(旌歙)古道文化探究(上)】制作:童达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