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文章图片
新华社深圳4月16日电 题: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科、王丰、李晓玲
通过4年努力 , 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 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 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 , 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全流域治理 , 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探路“先行” , 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绿色发展之路 。
告别“黑臭”
4月的深圳 , 鲜花绽放 , 明净如镜 。 沿着茅洲河洪桥头段一路向南 , 两岸草木茂盛 , 河水清澈见底 , 白鹭翻飞觅食 , 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
“作为深圳最大河流 , 茅洲河已连续5个月实现国考断面水质达标 , 沿岸居民重拾戏水摸鱼的美丽乡愁 。 ”土生土长的河段长洪伟江说 。
『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文章图片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上为治理前的深圳茅洲河(资料照片);右上为治理中的深圳茅洲河(2018年4月3日摄);下图为治理后的深圳茅洲河(2019年3月20日摄) 。 新华社发
眼前的宜人风景 , 来得并不容易 。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 , 深圳在不断发展、扩张的同时 , 河流淤塞污染 , 水质江河日下 。 “茅洲河沿岸居民曾多年不敢开窗 , 走路要捂着鼻子 。 ”住在附近的居民王燕菊说 。
茅洲河是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 4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 , 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 , 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均为劣Ⅴ类;河、湖、涵、沟、渠、塘等小微黑臭水体1467个 。
4年来 , 深圳全市累计投入1200亿元 , 统筹推进茅洲河、深圳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 , 并以此为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 。
『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文章图片
治理后的深圳河 , 水鸟成群飞过(2019年12月2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梁旭 摄
“我们最初采取截污方式 , 沿河设置箱涵阻断污水 , 但效果不佳 , 污水经常溢流进河 , 怎么也截不住 。 ”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曾亚说 , 当地治水走过一些弯路 , 后来意识到治水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 , 治水策略逐步转向源头 , 着手全流域治理 。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 深圳建立高位推动的组织领导机制 , 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副总河长 , 成立水污染治理指挥部 , 建立“一河一人、一巡一报、一日一督”检查机制和干部专项考核机制 , 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治水格局 。
全市有1057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和647名湖长 , 累计巡河7.3万人次 , 整改问题1.2万余个 。
——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 。 打破以往“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做法 , 聚焦治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 , 牢牢抓住管网这个核心 , 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分流、源头治理 。
全市已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违建1069栋 , 拆除黑臭水体沿河违建134万平方米;新增污水管网6275公里 , 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3536个;建设生态补水工程138个、人工湿地24个 。
一湾清水绕 , 万顷绿地肥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说 , 2019年10月底以来 , 深圳159个黑臭水体已连续实现不黑不臭 , 其中101个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 。 截至2019年底 , 全市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 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 。
产业升级
在茅洲河一号底泥处理厂 , 河道底泥被加工成陶粒、透水砖、景观石等建材 , 有些就铺设在附近的湿地公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