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三 )


“消失多年的龙舟赛 , 重回茅洲河燕罗湿地段 。 ”曾亚说 , 将河流治理与龙舟文化相结合 , 既传承传统文化 , 又展示水环境治理成效 , 兼具生态景观和科普宣教功能 。
『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文章图片
深圳大沙河两岸 , 高科技企业云集 , 生态环境优美(1月7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梁旭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保持创新活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 在有着深圳“塞纳河”美誉的大沙河两岸 , 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这里让我想起留学时光 , 有时我和同事把‘会议室’搬到河边 , 在草地上边晒太阳边进行‘头脑风暴’ 。 ”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陆思延说 。
如今 , 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相继成立 , 一条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功能完备、创新能力卓越的创新走廊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
『新华网』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
文章图片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08年10月15日拍摄的深圳大沙河(新华社发); 下图为1月7日拍摄的深圳大沙河(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梁旭摄) 。 新华社发
环境提升带来获得感的同时 , 也让不少市民加入护水治水行列 。 如今 , 深圳有702名志愿者河长和12万名“河小二”志愿护河队伍 , 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志愿者河长学院 。
“治水不只是治污 , 更重要的是重构整个水域的生态运行体系 , 让水清澈流动起来 , 让鸟儿、鱼儿、花儿、草儿等动植物‘住’进来 , 让市民与水亲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利民说 。
2020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年” , 深圳将在河流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 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可游泳”的Ⅲ类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