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君历史】历史 | 《清平乐》热播,考点“庆历新政”你掌握了吗?( 二 )
说到这几位历史人物就不得不说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庆历新政 。
概况:
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 。 宋仁宗时 , 官僚队伍庞大 , 行政效率低 , 人民生活困苦 , 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
背景:
1.积贫积弱
北宋立国后 ,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政治上 , 于内庭设“中书门下”(政事堂) , 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 , 为限制宰相权力 , 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军事上 , 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 , 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 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 , 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 , 又在中央设枢密院 , 掌控调兵权 。 财政上 , 设置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 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 , 掌控财政大权 。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 削弱官员的权力 , 实行一职多官 ,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 , 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 , 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 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 , “冗员”问题突出 。
为稳定社会秩序 ,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 , 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 , 奉行“养兵”之策 , 废除府兵制 , 改为招募 。 至仁宗时 , 总人数已达140万 , 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 , 养兵的费用 , 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 , 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 使得兵将不相习 , 兵士虽多但不精 ,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 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 , 从而形成“冗兵” 。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 , 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 同时 , 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 , 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 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 , 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 形成了“冗费” 。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2.内忧外患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 ,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 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 宋代建国后 , 不但不抑制兼并 , 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 , 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 , 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 , “富者有弥望之田 , 贫者无立锥之地 。 有力者无田可种 , 有田者无力可耕” 。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 。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 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 , 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 。 在两税之外 , 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 。 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
同时 , 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 北宋建国以后 , 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 , 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 , 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 , 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
经过:
条陈十事
宋仁宗在召对中 , 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 , 并曾多次催促 , 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 庆历三年(1043年)于是 , 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 , 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
庆历三年(1043年) , 李元昊请求议和 , 西方边事稍宁 , 仁宗召范仲淹回京 , 授枢密副使 ,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 锐意进取 。 八月 , 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 , 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 九月 , 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 , 给笔札 , 责令条奏政事 。 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 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 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 , 并渐次颁布实施 , 颁发全国 。
1.澄清吏治
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 , 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 , 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推荐阅读
- 凤陈最最八卦:《清平乐》的江疏影“火”了,曾是“万能女配角”,被人设耽误了多少年?
- 「搜狐新闻」历史的细节,崇祯皇帝下的这个决定,最终使得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 『历史』文学大家苏轼善心“退房”
- #历史大爆炸了#黄埔往事:他是顶替老蒋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唯一一人,后加入我军
- 【小天说历史】此人乃东吴最后名将,凭己之谋退魏晋强兵,其一世风采不可不领略
- 孤寡老人讲历史:己巳之变时,袁崇焕不去救崇祯,而是率部去攻打沈阳,是否可行?
- [历史神秘事]原创 姜维明明学会了八卦阵,却为何很少用呢?和蜀汉国力密切相关
- 「历史神秘事」此人堪称吴国砥柱,曾战夷陵守石亭最终却忧愤而亡,你知道他吗?
- 「历史神秘事」原创 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真传,为什么还斗不过邓艾?廖化说出了原因!
- 「历史神秘事」原创 武则天建立了大周王朝,为何最终还是把江山还给李家?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