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暴露了什么( 二 )


过程评价欠缺 , 分流机制不健全 , 朋友圈式答辩——

“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
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 , 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 。 ”高耀表示 。
据王传毅介绍 , 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 。 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 , 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 。 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 。
然而 , 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 , 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 “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 。 导师提建议名单 , 都是熟悉的朋友 , 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 。 ”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 。
与此同时 , “在我国 , 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 , 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 。 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 , 论文已经定稿 , 不会进行调整完善 , 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 。 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 , 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 , 然后再正式提交 。 ”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 “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 , 过程性评价缺失 , 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 , 没有淘汰机制 。 ”
“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 , 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 。 ”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 ,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 , 等等 , 虽然都是管理类 , 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 , 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 , 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 。 ”
此外 , 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 , “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 , 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 。 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 。 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 , 要求很高 , 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 , 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 。 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 。 结果就是 , 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 , 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 。 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 。 ”
严把“出口关” , 强化导师责任 , 优化培养过程——
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
“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 ”高耀认为 。
记者了解到 , 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 , 严把“出口关” 。
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 , 明确指出 , 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 , 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 。
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 , 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 ,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 。
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 , 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 。 同时 , 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 , 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 。
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 , 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 。
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 , 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 , “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 , 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 , 既要严把“出口关” , 也要加强过程管理 , 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 。
“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 , 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 , 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 。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 , “导师是第一负责人 , 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