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都是“丞相”有何不同?漫谈三国丞相制度( 三 )
祝老师在这里所说的“特殊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笔者对此的理解是 , 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 , 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 , 就必须高举北伐旗帜 , 致力于恢复中原 , 而刘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领导能力 。这里也说顺带说一句 , 刘备的“君可自取”语 , 理解成由诸葛亮来亲自领导北伐似乎更为合适 , 而非要取代刘禅自立 。并且当时还有一个情况 , 在刘备临终之际 , 蜀汉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外有孙吴曹魏虎视 , 内有地方叛乱迭起 , 初生的蜀汉帝国其实已经面临着“崩盘”的危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君可自取”理解为由诸葛亮亲自领导北伐似乎更为合适
有人以阴谋论揣测刘备“试探”诸葛亮的忠心 , 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时局的看法 。说的难听一点 , 刘备根本没有什么“资本”去试探诸葛亮 , 他当时几乎是在恳求诸葛亮力挽狂澜了 。《出师表》所说的“临崩寄臣以大事”正是此意 , 而“寄大事”自然就需要“授重权” 。在这种情况下 , 刘备赋予诸葛亮丞相一职以“非寻常人臣”之权 , 在此时不仅是顺理成章 , 而且还变成了一种必要 , 因为这关乎蜀汉帝国的生死存亡 。
如果说曹操的“丞相”是为了“造魏” , 那么诸葛亮的丞相则是为了“兴汉” 。前者是因为汉献帝的“皇权”不可能去主动“嬗代” , 而后者则是因为刘禅的“皇权”不足以领导北伐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从制度上来保障权力朝着丞相府集中 , 以便于更好地围绕着既定目标来进行施政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葛亮集权的目的和曹操大相径庭
(三)东吴的丞相 , 各方势力共治的产物
说起东吴的丞相 , 首先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 , 东吴的首任丞相 , 既不是“老资格”张昭 , 又不是“大功臣”陆逊 , 看起来似乎令人颇为费解 。那么 ,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
《三国志·张昭传》:“初 , 权当置丞相 , 众议归昭 。权曰:‘方今多事 , 职统者责重 , 非所以优之也 。’后孙邵卒 , 百寮复举昭 , 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 , 而此公性刚 , 所言不从 , 怨咎将兴 , 非所以益之也 。’乃用顾雍 。”
东吴置丞相以后 , 群臣两次提议以德高望重的老臣张昭为相 , 然而孙权两次以不同的理由进行了拒绝 。孙权的话看起来是在维护和体谅张昭 , 比如清代学者韩慕庐就持此观点 , 认为孙权“真爱张君者” 。然而韩慕庐仅从孙权的“面子话”来进行理解 , 并没有留意此事的实质 。
较早留意到孙权不经意间“暴露”了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是卢弼 , 卢弼看到了“孙权始终不满意于张昭”的君臣关系 , 指出了孙权的话其实“此皆托词耳” 。同时 , 我们也从这里看到了东吴丞相职权很重 , 孙权必须要找一个能够较为顺从自己意志的人来担任这个要职 , 才能避免“所言不从 , 怨咎将兴”的情况出现 , 而经常和自己“唱反调”的张昭 , 自然不可能被委以“丞相”之位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卢弼认为孙权拒绝张昭为相的理由纯属“托辞”
我们讨论到这里 ,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 那就是作为“皇帝”的孙权认为必须找一个“合己意”的人来担任丞相 。这说明东吴丞相的权力非常大 , 大到足以让皇帝忌惮 。客观地讲 , 东吴的皇权本身并非不振 。东吴的丞相 , 也不似曹操和诸葛亮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 , 但又绝非东汉时期那样被完全“冻结” , 依然可以和皇权相争衡 。这非常类似于汉初“事皆决于丞相”的情况 , 这又是为什么呢?
推荐阅读
- 「秦国」周天子从东迁直到战国末年被秦所灭,都是什么样的存在?
- [卡娃微卡]人品差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这些话,一定不要深交
- 【感情】哪几个星座最能拴住另一半的心?
- 『』全球最“土豪”的一条河:随便一捞都是黄金,游客可以随便带走
- 『毒舌八卦圈』中年女性的气质都是比较内敛优雅的,在穿衣方面应当化繁为简
- 『球球麻麻育儿记』演员拍戏都是“假吃”?王传君吃50个包子,张艺兴生吃鱼
- 「婚姻与家庭杂志」温柔的人都是这样聊天的
- 『墨子臣歌』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 『』每一款都是经典之作!推介10款品牌精选款式手袋!
- Geear集者@每一款都是经典之作!推介10款品牌精选款式手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