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世界中,社交礼仪的套路比现实更复杂( 二 )





第一种路径 , 用户的主动性非常关键 , 用户既是网络社交礼仪的创造者又是礼仪的践行者 ,
在这种“产消合一”的模式中 , 每一个用户的礼仪行动积少成多 , 互相传播和影响 , 逐渐在网络平台上蔓延开来;



第二种路径 , 平台方首先为社交礼仪搭建了基本的框架 , 但是具体的实施主要依靠用户的自我规约 ,
或是推出类似于“风纪委员会”的功能组织 , 将礼仪维护权给到用户 。



在虚拟世界中,社交礼仪的套路比现实更复杂
文章图片

虚拟世界的弱连接、再创作和符号化



学界对于网络礼仪(Netiquette)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的电子邮件礼仪 , 之后 , 在此基础上 , 出现了在线礼仪(Online Etiquette)、互联网礼仪(Internet Etiquette)、媒介礼仪(Media Etiquette)等 。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 , 与之相应的是社交媒体礼仪的出现 。 有学者将社交媒体礼仪定义为:基于社交媒体进行虚拟交往的程序与方式 , 旨在促进有效沟通与隐私安全的数字化交流 。 但是关于网络社交礼仪特点的探讨却少之又少 , 透过具体的案例 , 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



在虚拟世界中,社交礼仪的套路比现实更复杂
文章图片


松散关系下的随机变换




费孝通先生认为 , 现实中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遵循这样的“差序格局” , 在这种社会中 , 每个人在某一个时间、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但是血缘、地缘、业缘等将聚集在一起 , 现实社交正是围绕着这些泛着涟漪的圈子展开 。



然而 , 将时钟拨到现在 , 围绕血缘、地缘形成的圈子 , 逐步被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打破 , 趣缘、业缘成为了网络社交的主要粘合剂 。



人们的兴趣和专业是丰富的、多变的 , 这导致多数社交连接变得短暂 , 随着一部短片的结束、一个话题的终结、一个时点的流逝 , 彼此的交往与关联随即解散 , 紧接着在不同的社交连接中游移 。



这种社交往往难以长久维系 , 正如格兰诺在《弱连接的力量》所认为的:社交网络中的社交是一种“弱连接”, 这种连接具有不经常联系、情感不太亲密以及不存在互惠互利的来往的特征 。




在虚拟世界中,社交礼仪的套路比现实更复杂
文章图片


松散的连接关系带来的是礼仪方式的快速切换 。 面对不同的平台与社群 , 用户的社交礼仪会随机切换 , 同样的事情 , 在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适用礼仪 。 以表达赞美为例 , 用户在斗鱼会狂刷“666666” , 在B站可以说“阿婆主请收下我的膝盖” , 到了虎扑可能就是一句“老哥真不拿大家当外人” 。



创造性的“拼贴”



“外交”这一概念 , 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 通常是指国家以和平的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 外交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主要由外交礼仪规范着 。 而在很久以前 , 百度贴吧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贴吧外交”的活动 , 旨在与其他贴吧维系良好的关系 。



在虚拟世界中,社交礼仪的套路比现实更复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