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小讲堂:悲哀的亡国之君——崇祯( 二 )


他是个节俭的皇帝 , 却也是位吝啬之人 。
他刻薄募恩 , 他是有功者无赏 , 有过者必罚 。
内地天灾 , 众人相食 , 他号召臣民捐资以助 , 然而竟被那些拿着一堆破家具上街叫卖助饷的弄臣给糊弄 。
而李自成进北京拷打百官以后 , 得银竟高达七千万两 。
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打开内库 , 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 , 锭皆五百两 , 镌有永乐字" 。
这么多钱 , 若真是用来赈灾助饷 , 李自成如何能成其事 , 满人如何能进关 。
就算只是杯水车薪 , 也比下《罪已诏》、空喊几声“减膳、撤乐"要实惠的多吧 。
大明有一干个不应该亡国的理由 , 有上万个偶然和如果 , 随便走对一步 , 至少不会那么快覆没 。
亡国的理由多多:
什么李自成、张献忠 , 什么满清 , 什么天灾啦 , 什么阄党 , 什么东林党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崇祯上位时 , 形势并未崩盘 , 这一切都是可以解決的问题 。
至少 , 那些封疆大吏们是服从中央 。
至少 , 皇帝可以任意任免官员 。
至少 , 国内税源并未断流 。
至少 , 帝国还有数十万听命于朝廷的大军 。
满清当时虽然建国 , 但对大明并未构成实质性威胁 。
国内虽有动乱 , 也有天灾 , 但相对于庞大的大明帝国 , 皆是可以安抚和平定之局势 。
但结果却是:
松锦之战洪承畴降敌 , 大凌河一役援尽城陷 , 沈阳陷落 , 关外尽失 , 李自成等人的势力越来越大 , 民间财税日增 , 不堪重负 , 民不聊生 , 朝内党争不断 , 做事人少 , 清谈人多 。
而孙承宗 , 卢象升 , 孙传庭 , 一众名将或受冤罢黜 , 或血洒疆场 。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崇祯造成的 , 而这也是源于他的性格 , 是他的性格悲剧 , 他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他的善变多疑 , 造就了他性格的分裂 。
他虽然贵为太子之子 , 但一生都没有享受到人间的亲情 。
在他的眼中 , 对父母之爱 , 兄弟之情是一片地陌生 , 反倒是目睹和亲历了红丸案和移宫案等骇人听闻的政治阴谋
作为长在深宫的他 , 对周围任何人都充满了怀疑 , 都是他潜在的敌人 , 都有一颗想害他的心 。
他在命运的无常与超乎寻常的冷漠中 , 渐渐养成了他一生中典型的人格分裂式的双重性格:既严急而刻薄 , 又敏感而多疑 , 因内心深处的过分软弱和自恋造成极度的自尊 , 一意孤行而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
祟祯的疑心很大 , 在他的手上 , 究竟杀了多少封疆大吏 , 罢了多少内阁首相 , 没数过 , 但若算算年平均数的话 , 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几年 , 可能没人能比的上他 。
重臣武将 , 换如走马观花 , 希望马上就要立竿见影 。
就连慈禧 , 当曾国藩率湘军刚入战场之时 , 被太平军打得数次投江欲自尽之时 , 她尚能有耐心等待 , 终于等到了克复天京之时 。
偏偏祟祯就非要急功近利 , 想要立即看到成效 。
再说了 , 当年刘邦还有白登之围 , 赵构也有扬州之险 , 唐朝的长安城丢过多少次 , 皇帝经常跑路 , 不都咬紧牙关 , 坚持了又坚持 。
而崇祯却不懂得坚持 。
崇祯在重大关头 , 对事务常常是首鼠两端 , 既怨天尤人又怀疑自我 , 最后则是亳无主见地把切交给命运安排 , 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将是灾难性的 。
最让人头痛的是 , 他是一位不愿承担任何一点责任的皇帝 , 他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
他将所有的切都让下属来担当 , 而他的偏执又让他在处理问题时 , 往往丧失理性 , 一意孤行 , 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最为惋惜的是 , 即使是局面已到崩盘之际 , 崇祯也不选择南迁 。
哪怕将太子早日送去南京 , 或许后来的南明政权也不会至于发生继统之急 。
各路反清力量或许能聚集在一面正宗的大旗之下 , 形成划江而治 , 类似南宋小朝廷的对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