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二 )


这一点 , 也可以与章邯投降项羽后剩余的军队相印证 , 见《史记·项羽本纪》: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 今能入关破秦 , 大善;即不能 , 诸侯虏吾属而东 ,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 ”诸将微闻其计 , 以告项羽 。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 , 其心不服 , 至关中不听 , 事必危 , 不如击杀之 , 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 ”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
至“新安阬卒”时 , “秦卒”还剩20余万人 , 而这部分“秦卒”的“父母妻子”明显是在关中 , 也就是说 , 关东出身的“秦卒” , 如“徭徒”、“刑徒”可能已经各自归国收编 , 而章邯部下所余的“纯秦人”还有20余万人 。
那么 , 是不是章邯在之前的战争中损失了50万人呢?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本文插图

见《史记·项羽本纪》记录的陈余劝降章邯的书信: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 , 所亡失以十万数 。
为秦将三年间损失兵力“以十万数” , 可不等于“数十万” , 而是10万上下 , 也就是说 , 章邯所统帅的军队加起来也就是30万左右 , 当然 , 诸侯收编的“关东人”不在其列 。
而从记载来看 , 章邯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为兵出征后 , 得到的大规模增援应该是两次 , 第一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 。
也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 , 与高决诸事 。 其后公卿希得朝见 , 盗贼益多 , 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
此事发于秦二世二年七月之前 , 而第二次 , 即上文中提到的“秦果悉起兵益章邯” , 在破定陶之前 , 时间为秦二世二年九月 , 王离所部也被投入了章邯的麾下 , 自然也应该归属于30余万“秦卒”的行列 。
综上所述 , 不但章邯统帅击败周文的大军根本没有70万人 , 就算是加上两次增援的“关中卒” , 也根本凑不出70万人 , 很有可能自始至终 , 章邯所统帅的秦军平叛力量就没有超过40万人(加上10万关东“徒”的余量) , 他的部队更是以常规“秦制”兴发的“关中卒”为主 。
什么意思呢?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本文插图

结合上文中“奔警卒”的制度规定 , 可见秦朝对于“盗寇”、“边警”的镇压 , 自有制度 , 并以关外“故徼”作为一条制度性的“警戒线” , 则“关中卒”实际上是作为“旧地”的“可信力量”被抽调参与“城守”的 。
在大规模的平叛之中 , 又有“关中卒发东击盗者”之语 , 且章邯所余的二十多万“秦卒”尽为关中人 , 全都说明 , 秦二世的平叛策略依旧如他对待“先帝所为”的态度一样 , 严格遵照秦始皇划定的“道道”行进 , 现代作者们想象的70万天下刑徒为了“赎罪”爆发出的“惊天一击”根本就不存在 , 因为这根本不属于秦始皇、秦二世立场上的“政治正确” 。
当然 , 这个想象在操作层面也是虚妄的 , 如果章邯真的武装起70万关东人为主的“刑徒军” , 他最应该关心的不是部队的“士气” , 而应该是自己的脑袋 。
试想 , 一群大秦帝国的“士”和“黔首”都敢于杀死长吏反叛 , 另一群一无所有的“刑徒”又有什么理由在大兵压境之际 , 畏惧军中数量有限的“秦吏”呢?秦法的威严 , 本就来自于暴力的垄断 , 当暴力被授予还没有被驯化成“植物”的关东人时 , 他们会对秦二世、章邯客气吗?
对此 , 秦始皇、秦二世清楚得很 , 他们当然宁可使用“父母妻子”被押为人质的“关中人”去镇压另外一部分人 , 相当于再打一次“统一战争” 。
不过 , 正如《死于货币危机的大秦帝国:毁灭信用者终将为之陪葬》一文中展示的 , 秦二世对秦始皇的“亦步亦趋” , 一步步毁灭关中的经济根基 , 而秦二世对于“政权纯洁性”的无比苛求 , 又将帝国的合作者一个个地踹下船去 , 最后留下的 , 只能是“最可信”的群体 , “最服从”的臣民 , 然而 , 当这数量极为有限的“自己人”在蚂蚁啃树的反抗中一步步消耗 , 支撑权力“幻梦”的柱子只会越来越薄 , 越来越脆 , 直到外力一推 , 轰然垮塌 , 散落一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