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章邯面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平叛主力“骊山徒”是一个在通俗说史的渲染下谬种流传无数的“网红题目” 。
“骊山徒”到底是不是“刑徒兵”?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本文插图

其实这问题 , 苏诚鑑先生早在80年代发表的《“骊山徒”的成员结构和社会属性》(《安徽史学》1987年04期)一文中已讨论过 , 基于当时的基础史料可以很清楚地理解 , “骊山徒”并不完全是“刑徒” , 而应该是一个人群复合体 。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 乃分作阿房宫 , 或作丽山 。
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简出土之后 , “隐宫”为“隐官”之讹误基本算是个常识了 , 见万荣《秦汉简牍所见“隐官”探析》(《楚学论丛》第五辑) , “隐官”属于一种特殊的身份 , 与司寇略同 , 为曾经受过肉刑的男性放免者 , 介乎于平民与刑徒之间 , 而“徒”不应该连读“徒刑者” , 而是“徭徒”与“刑徒”并列 , 也就是说 , 包括“刑徒”、“放免刑徒”和“徭徒” , “徭徒”即编户民服徭役而来 , 正好是三个“身份层次” 。
这也正好配套《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的:始皇初即位 , 穿治郦山 , 及并天下 ,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
这里说的70余万人和上面细分的70余万人其实是一个概念 , 只是并称为“天下徒” , 并为“送诣” , 也就是由外郡来 , 但是 , 需要注意的是 , 秦律中“刑徒”调遣用“输”字 , 见《史记·黥布列传》:布已论输丽山 。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本文插图

“徭徒”才当用“送”字 , 也就是“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的“徒”不是刑徒 , 对此 , 东汉应劭的注释是:秦始皇葬于骊山 , 故郡国送徒士往作 。
“徭徒”兴作 , 不能视同刑徒 , 则其有“送” , 自然有“还” , 故而在《史记·黥布列传》中才会提及“徒长”、“豪杰” , 一群刑徒搞出豪强大哥来 , 就很奇怪了 。
但是 , 在上面提及的苏诚鑑先生的论文中 , 对于《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解释却是有误的 , 即: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 , 悉发以击楚大军 , 尽败之 。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人奴产子”(《汉书·陈胜传》无“生”字)在秦汉法律概念下 , 不属于“刑徒” , 但也并非“黔首” , 应该属于“徒隶”中的一部分 , 也就是汉代所称的官、私奴婢之子 , 他们与上述提及的“刑者” , 也就是受“肉刑”后仍在输作的刑徒 , 比如被黥面后的英布 , 自然需要二世皇帝的“大赦天下”才能被“发” 。
也就是说 , 章邯统帅的这支“大军” , 在“大赦”之后 , 已经不算是“刑徒军” , 他们的“罪”和“世代奴婢身份”已经被免除 , 与“骊山徒”中的自由民出身的“徭徒”一样 , 都是黔首从军 。
但是必须指出今人经常遗漏的一点是 , 这支“大军”并没有七十万人 。

『刘三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章邯七十万“刑徒大军”
本文插图

原因很简单 , 秦二世在秦始皇下葬之后 , 做了一个决定:“郦山事大毕 , 今释阿房宫弗就 , 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 ”复作阿房宫 。
前述引文已经说明 , 截至冯去疾、冯劫、李斯劝谏二世皇帝时 , 阿房宫工程仍在继续 , 而李斯死于秦二世二年七月 , 哪怕说李斯下狱挺了六个月(当然不可能 , 时间也对不上) , 劝谏时间在秦二世元年二月 , 上距周文大军攻入关中 , 也已经半年有余 。
这就意味着 , 秦始皇时代的七十余万“天下徒”在秦二世元年四月之后 , 已有很大一部分被调去营建阿房宫 , 所以 , 章邯放免武装的“骊山徒”绝不可能是七十万人 , 否则 , 秦二世又拿什么人力去继续营造规模巨大的阿房宫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