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当前改革面临的重大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 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与不断完善 。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主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都要通过计划实现;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主要标志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40多年来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着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来进行的 。
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为标志 , 我国资源与配置方式的选择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导向改革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了起来 , 商品市场发育比较充分 , 市场决定商品价格基本实现全覆盖 。 但是 , 目前仍然存在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 , 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 因此 , 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 ,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 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
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 , 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长期以来 ,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 四十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 ,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 也是配置资源要素的主体 , 市场体系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 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 。 为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 , 关键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转变政府职能 , 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等问题 。
在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过程中 ,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 重点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当前 , 一是要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 , 只有竞争公平 , 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 二是要加强各项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 。 各项政策的出台 , 都不能忽视和动摇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 。 产业政策应尽快转型为创新政策 , 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导向 。 三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 实现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管 。
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 , 重点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 土地作为最为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 , 其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 。 土地在农业、工商业、住宅间的配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而非由市场完成 , 这就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 , 也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 要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 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 , 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要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 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 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 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 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在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 , 进一步完善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要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 。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 , 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 , 创新使用方式 , 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 , 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 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 。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 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 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要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 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 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 , 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 , 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 。 探索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 增强优势地区用地保障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