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几番梦』西汉 “七国之乱”削藩只是个引子,历史发展趋势才是主要原因
引言
西汉景帝时期 , 以吴王刘濞为首地方诸侯王叛军 , 高举“诛晁错 , 清君侧”旗帜 , 向中央公开反叛 , 史称“七国之乱” , 虽在三个月内平定了此乱 , 却对西汉乃至于整个古代王朝奠定了一个中央与地方矛盾交错的基调 。 在西汉休养生息、渐入佳境的时期 , 为何诸侯王会纷纷起兵叛乱 , 谁是罪魁祸首呢?难道只是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的?对于七国之乱的爆发 , 毫无疑问晁错《削藩策》的提出是这次叛乱的导火线 , 在此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矛盾积续和推手 。
本文插图
(七国之乱图)一、 郡国并行制下 , 宗室子弟分封 , 留下隐患
西汉初年在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下不走寻常路 , 高祖刘邦作为与秦始皇同时代的人 , 他经历过战国分封诸侯兼并 , 战火纷飞的年代;也经历了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郡县天下的年代 , 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郡国并行制” 。 他这么做不仅仅是吸取前朝历史经验 , 更多的是因为西汉初立 , 百废待兴 , 加上在楚汉战争中为击败项羽 , 分封了异姓诸侯王 , 中央与地方在实力上便有了差距 。 刘邦称帝以后 , 虽采取各种手段消灭打击异姓诸侯王 , 但仍然无力统控全国 , 实现中央集权 , 在此又提出“非刘氏不王” , 大肆分封刘氏宗室子弟 , 即“同姓九王” 。 刘邦期冀着他们可以像西周初的分封制一样 , 拱卫王室 , 效忠朝廷 , 毕竟这些子弟都是刘氏血脉 , 比起外人来说总该更加亲切和信任 , 这在一开始的时候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尚且和睦 。
本文插图
(汉初形势图)
随着汉文帝即位后 , 同姓诸侯王也历经二三代 , 血缘关系日渐淡薄 , 这也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治附庸关系切开了漏口 。 而弈棋事件也为祸乱埋下种子 , 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入宫 , 陪伴当时的皇太子 , 即汉景帝刘启一同饮酒玩乐 , 二人在棋桌上起了矛盾冲突 , 刘启用棋盘重砸刘贤的脑袋 , 致其当场死亡 。 刘启贵为太子 , 刘濞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 也就只能把杀子之恨深埋于心 , 此后吴王刘濞称病不朝 , 不尊诸侯礼仪 , 后来朝廷将吴国的使者扣押了 , 此举让刘濞愤懑又惶恐不安 , 加上前面的丧子之痛 , 心里渐渐的有了反叛的思绪 。
在郡国并行制下 , 宗室子弟分封 , 他们之中有的封国土地大的能够横跨数个州郡 , 接连着十几座城池 , 地域广阔 , 经济发展迅速 , 就如吴王刘濞的封国来说 , 它地处今江苏一带 , 那里有丰富的矿山 , 他可私自铸币和铸造军器为己所用 , 财富和军事能力不断积累;除此之外 , 他还临近东海 , 可发展制盐业 , 自古盐铁业就是暴利行业 , 而诸侯国大多二者皆占 , 从这便可看出他们有着远超中央的经济物质基础 , 为叛乱奠定了基础 。
除此之外 , 诸侯国的独立性强 , 有完备的官僚体系和军队 , 除了丞相由中央任命以外 , 其余官员本国诸侯皆有权任命和罢黜 , 如同独立的附属国 , 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 中央根本无从下手 , 这也使得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 虽说汉初无力掌控诸侯王 , 但是在几代帝王的经营下 , 中央的实力与日俱增 , 卧榻之侧 , 又怎能容他人鼾睡 , 就像古代有几个帝王能真正容忍“将在外 , 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一样 。
以上种种都是汉初郡国并行制度下衍生出来的问题矛盾 , 随着时间的发展 , 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 中央与地方也难逃举兵对抗 。 二、 激进的削藩手段 , 引发激烈的反应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显露的时候 , 皇帝自然会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 毕竟自己才是天下的王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因此皇帝也开始着手考虑削藩 , 加强中央集权 。
推荐阅读
- 史论纵横:西汉初期,匈奴曾经在白马包围刘邦,为何不趁此机会灭掉汉朝呢?
- #蜉蝣的上下五千年#西汉三朝老将,对抗匈奴七十余战,李广为何难封?
- 『青史子建』高句丽崛起的关键一步:接收了慕容氏全套家底
- 『云上小诗文TB』西汉的王朝衰败,过错归结于谁?是汉元帝吗?其父亲曾这样预言
- 陕西汉中:部署开展公益诉讼案件质量评查活动
- 「青史子建」奸相李林甫上位记:见识能力碾压名相张九龄
- 零点拾韵:同题诗《贾生》,西汉贾谊在李商隐和王安石眼里,形象截然不同
- 「搜狐新闻」西汉名将,因性格耿直官居高位,也因直言不讳活活饿死
- 陕西汉中:认真汲取“今年清明节黄山游客聚集教训”
- 可爱读■万历首辅张居正, 贪墨银钱, 生活奢侈, 为何还能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