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司马光一开始就抓住了,北宋两大犟人一生之争:王安石变法的短板


#读史#司马光一开始就抓住了,北宋两大犟人一生之争:王安石变法的短板
文章图片
文:萨埵(读史专栏作者)
1086年 , 66岁的王安石走完了他极具争议的一生 , 在他闭眼之前 , 老对手兼老朋友司马光已经废止了他几乎全部的变法措施 , 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
仅仅三个月后 , 司马光也因病逝世 。 倘若人死之后真有灵魂存在 , 当这对斗了半辈子的老友在泉下相遇时 , 真不知会作一番怎样的交谈 。

1069年 , 在年轻的宋神宗的支持下 , 蛰伏半生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 即副宰相 , 准备大刀阔斧地开始他筹划多年的变法事业 。
在王安石之前 , 北宋已经有过一次规模较小的变法改革 , 是为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导的“庆历新政” , 打算从整顿吏治方面入手 , 逐步改变国家羸弱 , 社会动荡的局面 , 但最终因触犯的利益阶层太大而导致失败 。
王安石总结了范仲淹的教训 , 拉拢宋神宗作为自己坚强的后盾 , 在他的努力下 , 皇帝几乎成为改革派党人 。 经过他多年的准备 , 在朝中也有很大一批元老重臣赞同他的改革想法 , 至少说是并不反对 , 且乐意给予支持 。
在私人势力方面 , 王安石还提拔了章惇、曾布、吕惠卿、舒亶等在某些方面极具才能的人 , 作为变法的中坚力量 。
天时地利人和尽皆在手 , 王安石的变法事业就在同年开始了 ,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 , 前途真是无限美好 , 至少在王安石个人看来绝对是这样 。

司马光这时担任翰林学士 , 有“内相”之称 , 一直以来 , 他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 。
司马光与王安石私交甚好 , 他俩的文名在当时都颇高 , 同为文坛的领袖 , 天下士人的标杆 , 在早年间和韩维、吕公著并称为“嘉祐四友” 。
司马光一开始对于变法的态度还是持中肯意见的 , 认为应当“果能胜于旧者存之” , 这种观点既符合中庸之道 , 又不会被人指责是偏袒私情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司马光虽然一开始是支持变法的 , 但是在具体变法的细节方面 , 绝不因私情而放任不顾 。 王安石到达京城后不久 , 在神宗面前与众大臣讨论变法细节时 , 司马光就跟他因为分歧吵了起来 。
王安石的变法以财政改革为主 , 他坚信可以通过高明的理财手段 , 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 , 充实起空虚不堪的国库 。 司马光则认为这完全是荒唐的想象 , 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有限 , 分散于政府和百姓手中 , 固定量的钱不是自政府流入百姓手中 , 就是由百姓流入政府手中 , 除非是生产力显著提高 , 否则绝不可能出现王安石所认为的那种双方得利的共赢局面 。
王安石一时语塞 , 短时间内没想好该如何反驳 , 改革派的二号人物吕惠卿加入战局 , 提出“青苗法” , 试图扳回一城 。
青苗法历来是王安石变法中最为人诟病的一项措施 , 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 。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归属模糊 , 进入封建地主时期后 , 土地由大地主兼并 , 农民要么沦为佃户 , 要么在春耕过后青黄不接时向地主借高利贷款以暂时维持生计 , 收成之后则要还高昂的利息 。 在这一过程中 , 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大 , 而农民饱受其苦 。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 同时充盈国库 , 王安石决定由政府充当农民借款的对象 , 所收利息远远低于原先地主的标准 。
从理论上看 , 王安石的这条政策实在是为农民考虑的良善之举 , 但司马光却认为由官府充当地主的角色 , 是对农民更大的欺凌 。 因为如果地主破坏规则 , 农民还可以向官府告状 , 一旦官府破坏规则 , 农民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 长久积压而且无法宣泄的愤怒 , 最终结果必定是农民武装暴动 , 给社会带来剧烈动荡 。
此外 , 在青苗法的实际施行过程中 , 很可能由于用人不当 , 出现底层官吏们为了完成上头派发的贷款指标 , 强行逼迫农民借贷的情况 。 如此一来 , 必将出现农民因多年背负贷款 , 无力偿还而被逮捕入狱的糟糕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