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一直在身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建设现状及未来方向预判( 二 )


『美好,一直在身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建设现状及未来方向预判
本文插图

『美好,一直在身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建设现状及未来方向预判
本文插图

(三)
下一步方向及建议
基于成渝两地产业潜在竞争可能长期存在的判断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必须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竞争思维 , 增强成渝两地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协同性 , 做强产业极核功能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 培育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 一是引导产业梯次合理布局 。 强化成都和重庆主城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 加快布局发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新兴消费等产业链环节 , 有序推动传统制造环节逐步转移 ,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 沿成渝交通走廊和沱江流域走向 , 加快建设成德眉资“三区三带”、成渝经济连绵带、成渝北线经济带、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 , 推动成渝地区产业梯次布局、高效分工、紧密协作、有序竞争 。 以成都东进、重庆西扩区域为重点 , 先行探索城市毗邻交界地带一体化发展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 ,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 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 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协同示范区 。 二是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 积极争取电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在成渝地区优先布局 , 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 围绕基础研发、基础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进核心技术突破 , 协同创建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先行示范区 。 顺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趋势 , 整合区域产业布局和产品市场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 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核技术、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等军民融合产业 , 打造形成若干掌握全球话语权的产业集群 。 三是合力提升国际性消费市场能级 。 推动共享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的消费市场规模和服务品牌 , 合力实施“巴蜀乐购畅游”计划 , 共建“总部+全球市场”消费格局和“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 。 同标同质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 共同振兴“巴蜀老字号”品牌 ,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动机制 , 优化国际消费环境 , 不断提升西部消费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 四是协同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 。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 打造跨区域行业性联盟和利益共同体 , 推动形成以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销便捷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新形态 。 围绕“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 , 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模式 , 加快提升成渝地区产业配套率 ,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布局 , 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高效协作 。 探索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专项基金 , 建立成渝两地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机制 , 引导产品市场和资源要素跨地域跨行业互通共享 。
划重点
02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
(一)
建设现状
成渝两地立足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优势 ,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 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 ,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 推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的根基不断夯实 。 成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 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 引进培育掌握“硬核科技”的创新型企业 , 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 , 逐步成为全球创新人才、企业、要素集聚新高地 。 2018年财政科技投入73.0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6% , 2019年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 , 目前共有国家级双创载体67家 。 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 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 , 加快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 , “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初见成效 。 2018年财政科技投入68.5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1% , 2019年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新型研发机构31家 , 目前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3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