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媚读史』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二 )


『秋媚读史』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 , 为河畔小广场 。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 , 成为集工艺、茶楼、书画、小吃与一体的公共服务配套区 。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相互依托 , 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与若干小内庭院 , 布局精巧 。 其中 , 最独特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 , 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 , 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的补园 , 新旧园景合为一体 。
最让贝老费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计 。 主庭院东、西、南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 , 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 大约占到新馆面积的20% 。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的创意山水园 , 由八角凉亭、直曲小桥、片石假山、竹林、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组成 ,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的园林 , 又不脱离中国文人气息 。
『秋媚读史』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苏州博物馆中有许多虚实结合的地方 , 这是外国设计师难以望其项背的 。 比如“留白”的手法 , 在水墨画中很常见 , 贝聿铭用到博物馆的设计上 。 他有意缩小新馆的建筑面积 , 而腾出一片庭院和水塘 , 在其上方的空间就是大片“留白” , 与建筑物形成虚实对照 。 庭院造成的空间是“虚” , 周围的建筑为“实” , 整个空间在纵轴上形成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表现为“虚” , 周围室内空间形态相对室外空间有表现为“实” 。
贝老有一句经典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 。 贝老借鉴了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做法 , 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 , 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 , 进入到博物馆活动区 。 光线经过调节产生的层次变化 , 与不同空间光线形成“虚与实相结合”的明暗对比 。
『秋媚读史』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贝聿铭 先生
一座苏州博物馆 , 半部江南园林史 。 贝老不幸驾鹤西去 , 苏州博物馆成为其留给家乡的最后遗产 。
贝聿铭先生千古!
参考文献:《如是东方》《贝聿铭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