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英雄#插管小分队: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日子,每次操作都是惊心动魄的冒险( 二 )


随着最初危重症患者插管任务完成 , “抢到了一点时间”的团队又针对重症患者老年人多、基础疾病重、病情变化快、预后差的特点 , 为每个患者建立了监测和呼吸支持的预案 。目的只有一个:打赢死神这个对手 。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 , 插管是一项基本技能 , 但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插管 , 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 。
插管时 , 医生的脸距离病人口腔不到10厘米 , 患者气道打开 , 呛咳喷出大量病毒气溶胶 , 这就会极大增加感染风险 。为此 , 插管前给予肌松药 , 减缓自主呼吸 , 但这也要求医生一定要快 , 要准 , 不能让患者长时间缺氧 , 避免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 。因此 , 每次插管真正给医生的时间可能不到1分钟 。
黄金1分钟 。从给药到药物起效大约30秒 , 随后是插管操作 。成 , 或者不成 , 按秒计算 。
“插管时间每增加1秒 , 患者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 , 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插管 , 最好是20秒 , 甚至15秒搞定 。如果药物起效后超过1分钟没有办法插进去 , 情况就可能会很麻烦 。”罗猛强说 。
为了减少风险 , 插管小分队是两人一组 , 相互配合、共同进退 , 但碰到像老太太这样极端紧急的情况 , 就需要麻醉医生拥有丰富的处理紧急状况的能力 。
罗猛强说 , 现在几乎所有的插管都算顺利 , 偶尔碰到困难气道等紧急事件 , 一旦出现 , 非常危险 , 所有才需要两个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同时配合来完成插管 。
“对新冠肺炎患者抢救时的气管插管 , 麻醉医师毫无疑问最为胜任 , 而团队合作与经验特别重要 。为了那1%可能的困难气道 , 平时临床中我们麻醉医生制定、熟记了数十页的流程和制度 , 这种时候绝对不能靠侥幸的 , 要将插管失败的可能将到最低 , 零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
当然 , 插管的目的不是插管 , 而是拔管 。只有当患者顺利拔管 , 脱掉呼吸机 , 转出ICU甚至出院 , 治疗才算成功 。
在华山医院接管的ICU病区 , 建立了一套呼吸支持流程 , 除了医生的综合治疗 , 提前预判 , ICU专职呼吸治疗师苏仕衡每日根据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呼吸机参数的最优调节 , 在麻醉师无法到场的情况下 , 帮病人拔管;护理团队配合气道湿化 , 及时吸痰 。
拔管的危险在于拔出的一瞬间 , 病人一定会“呛”一下 , 随之出来的 , 可能是病毒气溶胶 。但是没有人退缩过 , “好像就是为此而来的” 。
生命之战
精细化的气道管理最大程度地纠正了危重症患者的缺氧情况 , 帮助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现在 , 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关口前移的早期干预 , 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在这个ICU里 , 已呼吸机拔管12 人 , ECMO 脱机 4 人 , 14 人经治疗好转陆续转出 。这让罗猛强所在的插管小分队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
3月5日 , 光谷院区插管小分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当中的一份子 , 罗猛强觉得很自豪 。
在他看来 , 插管小分队的状态其实和整个华山医疗队甚至光谷院区的情况很相似 。最开始的时候是打仗 , 应激状态 , 但很快地就进入到常态化 , “我们拿出了在华山医院那样的医疗水平了 。”
队长李圣青教授两次代表华山医院和同济光谷院区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重症ICU的工作时都得到了高度点赞 , 称:“你们的危重症救治非常好 , 真是不负盛名啊!”
当有人问罗猛强这一个多月工作是不是成长了很多 , 他说:“与其说成长 , 不如说是多了一种经历 。庆幸自己过去十几年临床麻醉工作经验积累能够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 , 把这些病人从这么惨烈的情况下救回来 。看到病人从重症转出、出院 , 觉得从医这件事情真是太值得了 。”
【#生命英雄#插管小分队: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日子,每次操作都是惊心动魄的冒险】通讯员 刘燕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左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