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史芳树:韩琦生平功业述评,余敏辉( 三 )


八月 , 范仲淹任参加政事 , 富弼为枢密副使 , 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 。 是年 , 陕南大旱 , 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 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 。 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 , 迅速镇压了起义 , 同时鉴于灾情严重 , 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 , 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 , 贤能的提升 , 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一万余人 , 以减少用度 。 四年春 , 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 。 五月 , 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 , 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 , 战守为实务 。 请缮甲厉兵 , 营修都城 , 密定讨伐大计 。 ”
庆历新政的实施 , 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 。 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 , 欺罔专权 , 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 , 陷害富弼 。 范仲淹不自安 , 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 , 宣抚陕西、河东 。 八月 , 富弼宣抚河北 。 到了五年正月 , 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贬职出朝 。 韩琦为人爽直 , 对于国家军政大事 , 向来是“必尽言” , 他虽为枢密副使 , 主管军事 , 但事关中书的事 , 他也要“指陈其实” , 有的同僚不高兴 , 仁宗却了解他 , 说“韩琦性直 。 ”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 , 韩琦挺身而出 , 据理辩析 , 但没有结果 。 三月 , 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 , 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 , 罢枢密副使 , 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 。 至此 , 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 , 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 , 治军有方 , 理民得法 , “所至设条教 , 葺帑廪 , 治武库 , 劝农兴学 , 人人乐其恺悌 。 ”(注:《东都事略》卷69 。 )庆历七年五月 , 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 , 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 。 十一月 , 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北)起义 , 后被文彦博、明镐镇压 。 十二月 , 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县) 。 八年四月 , 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县) 。 定州久为武将镇守 , 士兵骄横 , 军纪松弛 , 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 , 采取恩威并行办法 , 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 , 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 , 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 , 仿作方圆锐三阵法 , 命令将士日月操练 , 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
【古籍■史芳树:韩琦生平功业述评,余敏辉】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 。 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 , 为人贪恣 , 仗势不法 。 韩琦上奏 , 请朝廷将其召回 , 如不调走 , 必依法严惩 。 仁宗只好令廖回京 , 并行之以鞭刑 , 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 , 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县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阳武村)等地 , 被契丹冒占 , 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 , 收回了这些地方 , 并立石为界 。 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 , 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 , 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 , 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 。 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 , 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县南)沿边之地禁耕令 , 以增产粮食 , 供应边防军需 , 却为军帅明镐所阻 。 十余年后 , 韩琦于至和二年(1055年)春再次建议 , 才得以实行 , 开垦田地九千六百顷 。
至和二年二月 , 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 。 在家乡 , 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 。 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 , 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 。 八月 , 拜枢密使 。 三年六月 , 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 六年闰八月 , 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
定策安邦力诋变法
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 , 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 。 仁宗三个儿子早亡 , 皇嗣迟迟未定 , 而从至和三年(1056年)开始 , 仁宗就时常犯病 , 一时人心恐慌 , 议论纷纷 。 大臣们接连上疏 , 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 , 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恳切 , 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 。 五、六年过去 , 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 , 韩琦再提建储之事 , 认为“皇嗣者 , 天下安危之所系 。 自昔祸乱之起 , 皆由策不早定” , 并和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 , 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宗实(即赵曙)为皇太子 。 七年九月 , 韩琦封仪国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