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一个时代关于莫斯科餐厅的的集体记忆
[摘要]倒转几十年 , 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家西餐馆里 , 最早开业、名头最响的 , 就是莫斯科餐厅 , 这家被北京人习惯性叫作“老莫”的俄式餐馆 , 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 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
今天 , 北京是全球美食汇 , “足不出城 , 吃遍世界” 。 而倒转几十年 , 在北京吃顿西餐还是相当“前卫”、“尊贵”的事情 , 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家西餐馆里 , 最早开业、名头最响的 , 就是北京展览馆苏式建筑群里的莫斯科餐厅 , 这家被北京人习惯性叫作“老莫”的俄式餐馆 , 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 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
老顾客李岩量:“狠了心各自拿出五元钱决定安排一次真正吃西餐的实习 , 菜单上的俄文名称我们全抄了下来 。 ”
到“世界窗口”吃西餐
文章图片
1953年10月16日 , 《北京日报》1版
1950年代初 , 百废待兴的中国方方面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 北京出现了很多风格浓郁的“苏式建筑” , 代表作当属位于西直门外大街的北京展览馆(原名苏联展览馆 , 1958年更名) 。
那会儿 , 说起新中国怎么建设 , 流行这样的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 除了描述中“楼上楼下 , 电灯电话”的发展愿景外 , 每个中国人都想亲眼看看“我们的明天什么样” 。 1953年10月 , 气势恢宏的北京展览馆工程动工 , 定位为“举办苏联各领域建设成果展览会 , 帮助我们学习先进经验” 。 带着尖塔和红星的北展建筑群由苏联专家设计 , 包括工业馆、农业馆、文化馆、剧场、电影院 , 以及作为招待宾客配套设施的莫斯科餐厅 。
文章图片
1954年9月 , 北京展览馆竣工 , 10月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 。 展会上 , 从采煤机、拖拉机、收割机 , 到卡车、轿车、火车机车 , 无不让处于经济技术落后阶段的国人眼界大开 。 而令大家深感震撼的还有同时开业的 , 巨大而气派的“老莫” 。
本报报道这样记录“老莫”:“大餐厅墙上挂着巨幅克里姆林宫油画 , 油画前有绿色的喷泉 。 餐厅四壁是嫩绿色大理石 , 明亮的大玻璃长窗上 , 垂着白色乔其纱和银灰色天鹅绒的窗帘 。 餐厅顶上是松枝、松果和雪花组成的石膏花饰 。 厅中间四根柱子上 , 包着铜片攒成的生气勃勃的鸟兽 。 ”“这儿的厨房设备 , 差不多都是电气化的 。 有七个大型冰箱 , 两座大型电灶 , 还有煮咖啡、烤点心、炸油的各种电炉 。 厨房每层设有电动运送机 , 迅速把点心和菜肴送出去 。 ”当时“老莫”所用的全部餐具 , 除瓷器由景德镇烧制外 , 全部由苏联供给 , 玻璃杯、水晶杯就有一万多件 。 (1954年10月7日 , 《北京日报》1版《在莫斯科餐厅里》)
刚开业时的“老莫”不直接对外 , 主要服务苏联援华专家、驻华官员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 , 还印制了一批“苏联展览馆莫斯科餐厅收据”发给各单位 , 由内部组织分配 , 拿到这张“入场券”的人再自己到店交钱就餐 。 一客份饭的价格分旧币一万、一万二、一万五和二万元(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四种 , 包含汤、冷盘、主菜、面包、咖啡和冰淇淋 。 虽然1950年代普通北京人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 , 但谁也不愿意放弃这“见世面”“开洋荤”的机会 , 排队的长龙在高大的餐厅外绕了几个回形圈 。 后来“老莫”逐渐对外开放 , 但价格和档次摆在那儿 , 老百姓去一回“老莫”依然了不得 , “恨不得半年都说道说道!”
推荐阅读
- #越南#越南和美国打了20年,为何却挡不住解放军一个月?
- 「国家」当年的四大强国,因一场战争垮了三个!剩一个还被美国针对
- 「王昭君」王昭君如何成为四大美女的
- 苏联@57年前,苏联处决的一个叛徒,让美国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 阵地@抗美援朝中美炮兵对攻大血战 志愿军一个炮团顶五个
-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 『日本』专家用六个“更”字概括日本百年史,最后一个是更具自我毁灭性
- 武则天: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究竟是何许人也?
- 【祝寿】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 长寿面竟然全碎在锅中
- 「印度」陈玄策---以一己之力灭掉一个国家的大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