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二 )


这里 , 是楹联爱好者的天堂 。
内乡县衙共有36副楹联 , 它们或警醒为官者要公正执法、疑罪从轻、为民着想 , 或提醒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 。 它们分布在县衙每一处 , 时刻震慑着官吏 。
大堂对联:
“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辜负老百姓 , 就是辜负了国家 , 怎能忍心?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本文插图

大堂后是屏门 , 屏门背后一块横匾正对二堂 , 上书:“天理国法人情” 。 知县办案 , 要做到顺应天理 , 执行国法 , 合乎民情 。
三堂有楹联一副:
“ 得一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 勿说一官无用 , 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 , 穿百姓之衣 , 莫道百姓可欺 , 自己也是百姓 。 ”
官员要尊崇“民为贵” , 更要淡化“官本位” , 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在这44字中 。 这些朴素、简练的话语 , 寓意深刻 , 道出县衙公正公平办事的决心 。
“龙头在北京 , 龙尾在内乡”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本文插图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在内乡县衙 , 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 他们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喜爱楹联 , 有的对建筑感兴趣 , 有的则是要感受古代县衙文化 。
这里 , 更是古代基层治理的范本 。
在明清时期 , 如果说故宫代表最高统治秩序 , 那内乡县衙则代表着最末端的基层治理结构 , 正是“龙头在北京 , 龙尾在内乡” 。
这里 , 处处都体现古代行政和司法文化 。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本文插图

内乡县衙正门外是“宣化坊” , 过去每逢初一、十五 , 知县都会在宣化坊下宣讲圣谕 , 教化百姓 。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 这种“现场直播”的宣讲方式是县衙最常见的 。
正门东边置一“喊冤鼓” , 百姓击鼓鸣冤后 , 在大门口值班的吏役就会上前询问原因 , 然后上报知县 , 进入下步审讯程序 。 西边置两石碑 , 分别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 , 提醒百姓不能诬告无辜者 , 更要按照诉讼程序 , 逐级上告 , 严禁越诉 。
值得一提的是 , 明清时期 , 知县每月都会设立三天“放告日” , 摆出“放告牌” , 此时老百姓无需击鼓鸣冤 , 就可直接到大堂向知县告状 。 这种制度与今天的信访接待日十分相似!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本文插图

古代知县有六大职责 , 其中尤以“听讼断案”为重 , 所以县衙的“法庭”——大堂是整个建筑群里最高大的 , 也是三座公堂里最靠前的 。
一般来说 , 如案件事小 , 知县当即升堂审理;如案情重大 , 知县首先询问单方供词 , 并指挥各房配合工作 , 查办相干人等 。 县衙六房中的刑房 , 协助办理案件 ,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检、法、司等部门 。 大门外的“三班院”是衙役听差待命的地方 , 他们相当于今天的法警、武警、刑警 。 古代一线执法人员就在大门边上 , 时刻准备执行任务 。
大堂中央的设施叫暖阁 , 有朝南摆放的三尺公案 , 知县正是坐在这里审案 。 两侧摆放着堂鼓、仪仗、铜锣等县衙常见用具 。 公案上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与“红绿头签” , 绿头签下令捕人 , 红头签下令动刑 。 公案前有两块明代保存下来的跪石 , 东跪原告 , 西跪被告 。 考虑到被告可能不止一人 , 被告石被原告石更长一点 。
『内乡县』走进“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