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飞」原创 疫情之下至少15家公司破产,孙正义“再造阿里”计划破灭?
【「朱飞」原创 疫情之下至少15家公司破产,孙正义“再造阿里”计划破灭?】有着“亚洲巴菲特”之称的孙正义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慢慢摧毁这个称号 。 当年以2000万美元投资阿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如今的阿里会给他带来上千倍的投资回报 。 而对于现在的孙正义来说 , 急于投出“第二个阿里”却让他损失惨重 。
本文插图
4月8日 , 有外媒称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持资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投资的88家公司当中 , 可能有15家公司会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后破产 。 ”这意味着愿景激进在这15家公司身上所投入的金钱、经历都已经打水漂了 。
短短的几个月之内 , 孙正义投资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 近些年 , 孙正义最大的爱好或许就是“投资” , 包括UBER、滴滴、芯片制造企业ARM、自如等等 , 但“第二个阿里”显然不是那么好找的 , 如意算盘打倒现在还是落空了 。
近日有媒体报道被认为是美版“阿里小贷”的Kabbage在过去一周已经停止了向小企业发放贷款 。 与此同时 , 该企业的公司高管大幅艰辛 , 员工停薪留职 , 这一切都意味着Kabbage在经营上面临了困境 。
从2009年创办到现在 , Kabbage已经向数千家小企业发放过贷款 。 2017年软银投资Kabbage2.5亿美元资金 , 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 , Kabbage等贷款公司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自保措施来应对这次突然的危机 。
在Kabbage之前 , 孙正义的“投资神话”其实已经破灭 。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WeWork 。 WeWork作为共享办公平台 , 一直标榜着自己是家科技公司 , 这样的滤镜也让WeWork的估值一时达到了470亿美元 。 但在距离上市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却自戳了公司的本质 。
看似美丽的外壳之下其实早已深陷亏损的泥沼 , 盈利方式也有待可循 , 比起科技公司的名头 , WeWork更适合戴上“房产中介”的帽子 。
后续的事情并没有如孙正义预想的那样上市走上巅峰 , 华尔街分析师们则是迅速将WeWork的估值下调至250亿美元 , 此后又进一步下调至150亿美元 , 信用等级也被一降再降 。
而WeWork之所以被软银看中 , 或许是模式上的创新 , 也或许是在同类型企业当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优势 。 软银的80亿美元也是助力WeWork快速扩张的主因 , 用烧钱换取规模 , 与其说WeWork 的发展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 还不如说WeWork是用钱砸出来的海市蜃楼 , 盈利遥遥无期 。
在WeWork摇摇欲坠之际软银并不愿放弃 , 反而在迅速注资15亿美元以求能够让WeWork度过难关 。 但原本计划在2020年4月1日完成的最多30亿美元的股份要约收购却被软银以出现了重大的民事调查为由放弃 。
放在过去 , 这对孙正义来说或许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但就现在而言 , 孙正义首先要保住的却是软银集团 。 2019年因为孙正义个人的投资失误直接导致了软银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 , 跌幅超过30% 。 近期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之下 , 软银股价波动较大 。 在这种情况下 , 孙正义甚至开始寻求资金筹集 , 以便于稳住当前的局面 。
除了WeWork的投资失利之外 , OYO、Sprint、在线零售商Brandless、遛狗应用软Wag Labs等公司的投资都让孙正义有苦说不出 。 即便Slack和Uber都已经成功上市 , 但在上市后股价跳水、估值下降也让孙正义特别呼吁要求创始人加强财务纪律 , 促使其投资公司控制成本 , 走上了裁员的道路 。
看似庞大的投资组合背后 , 其实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 不仅本身血本无归 , 还把软银推向了债务边缘 。 对于现在的孙正义来说 , 手里的资金已经决定了他不能像从前那般挥霍 , 每一笔都必须物尽其用 , 否则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
在孙正义投资的所有公司中 , 无疑阿里是最成功的 。 但并非所有的公司都是阿里 , 也并非所有的阿里都能遇到马云 。
推荐阅读
- 「南京」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坚持抗疫、复工两手抓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疫情之下,中国一季度经济怎么样?一张图,2分钟迅速了解
- 半导体@一线|光力科技股东会:客户确认订单一般提前3个月 若疫情持续供应链将面临挑战
- 『亏损』原创 京东物流2019年收入239亿,大战顺丰阿里系,3年总营业亏损82亿
- 疫情@一季度重要经济数据出炉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
- 走进日本疫情下的“深夜食堂”
- 『欧洲』全球疫情动态【4月17日】:法国航母逾千人感染 全球确诊病例突破218万
- 疫情@一图看懂4月份政治局会议:“六保”首次被提及
- 『澎湃新闻』图解丨疫情“冰封”影视业,院线公司究竟亏了多少?
- 消费者■麦肯锡调查:亚洲消费者普遍预期疫情影响将在2-6个月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