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疫情风暴中心的百年医院浴火重生 80后院长的战“疫”百日记忆( 四 )

回首这段和同事并肩战“疫”的日子,熊念说,尽管困难重重、饱受煎熬,但从最初的慌乱无章到后来的忙中有序,从最初的孤苦无援到最后的多方支援,从最初的定点收治到最后的恢复生产,始终无人抱怨叫苦叫累,“扛过去的就是成长路” 。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在熊念看来,疫情背后,需要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太多 。这次疫情暴露了基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上的不足 。
最值得总结的是,基层医院如何探索出一个整体的应对方案 。熊念说,“比如,上级指定了定点医院,但关于如何改造、如何配置人力资源、去哪里筹集物资并没有具体指示,这些都需要医院自己在短时间内立即解决 。”
熊念说,像红会医院这样的基层医院都对传染病的定点医院了解不多 。患者只知道到这里来,但对医院来说,有很多流程要设计,有很多细节要关注,不同的科室都来应对新冠肺炎,医护人员的防护与培训怎么同步跟上都是问题 。
事实上,“7+7”模式的作用也未得到很好发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家普通的医院要临时改建为传染病医院真的困难重重 。
熊念认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样临时转为传染病应急医院的机构行业标准是什么,包括门诊量要控制在多少,配备多少诊室,医护人员的比例怎么设计合适等 。
第三个问题是没有体系来评估医院的应变能力 。“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做得好不好,不知道 。”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就是到处救火,从患者救治的效果来讲,可能也是参差不齐 。
此外,由于疫情来势凶猛,上级部门难以及时协调解决每个医院遇到的难题,仅靠医院自己应对,比较困难 。
医院的工作慢慢恢复正常后,熊念最近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公立医院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评估体系建设,“我已经整理出31项指标,就是针对上面的四类问题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雷宇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