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疫情风暴中心的百年医院浴火重生 80后院长的战“疫”百日记忆( 三 )


“援兵来了,是我们的救星”
1月26日下午,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138名医护人员抵汉后立即进驻红会医院,开展定点援助,所有人的感觉是救星到了 。“如果这138人再晚来两天的话,整个医院都会崩盘 。”熊念说 。
考察完医院现状后,四川医疗队建议应当立即停诊,马上再造院感流程,将现有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分类,控制病人入口,重建医疗秩序 。
这是红会医院开始好起来的第一个时间节点 。“医院的值班可以安排下去了,开始了规范化的规划 。”
此时,本着“应收尽收”的要求,红会医院有六七百个已盖章要收治的病人还在候床 。“病床早就住满了,病人已过度饱和 。”如果继续开着门诊,那有不少病人还要等 。
流程再造完成后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对病人进行分类分层管理 。
第一个工作就是在门诊完成筛查分类,按阳性、疑似和阴性将发热患者划分到不同病区分类诊疗,避免交叉感染 。“花了差不多5天左右的时间区分开了,比武汉市相关文件规定的还早10天 。”
重症ICU病房也开始了重建 。当四川医疗队的专家走进红会医院的ICU时,发现这里居然没有负压隔离病房的条件,被认为“简直是在病毒中‘裸奔’” 。
后面还有很艰苦的一段日子,就是转诊患者 。因为医院的体量有限,大量患者分层分类后要转到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或协和医院西院区 。
“最高一天转诊176个人 。”疫情期间,红会医院总共转了2000多例 。转诊不是简单地把病人送至另外的医院,需要跟接收医院进行流程对接,熊念说,有时候,转诊一名患者需要五六个小时 。
“协和本部支援队、四川援鄂医疗队以及北京、上海、陕西的志愿者给我们提供了巨大帮助,如果不是他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扛过来!”回忆起整个战“疫”过程,熊念如是感慨,在后来医疗队撤离时,他都亲自送行 。
“关键时刻的风险要担必须担”
这场特殊的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人 。对这位80后院长而言,关键时刻的决策可能危及自身的风险也不少 。“比如关停门诊48小时,包括后期决定3月18日起集中消杀,可能都会被问责 。”
关停门诊48小时的决定当时是和四川医疗队一起做出的 。熊念回忆,因为医院没有权力停自己医院的门诊,必须要上级同意 。当时,医院不断向上级打报告、请示,但确切的批示迟迟没有传来 。摆在熊念面前的是两难抉择:一方面,没有更多时间与上级继续充分沟通;另一方面,如无法开辟单独通道,就不能把患者分开,会带来更大程度的感染,对越来越多拿着住院单却进不来的病人也是伤害 。
“压力还是蛮大的,就像在当逃兵 。”熊念说,最后如果要承担责任的话肯定是自己,但当时的确没纠结过,“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让医院崩溃 。”
停诊48小时的决定,医务人员都支持,“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
红会医院的发热门诊临时关停的消息一度引来上级的调查,但最后医院的做法得到了认可 。
3月中旬,医院向上级打报告,提出医院如恢复正常门诊,就不能开发热门诊了,这同样是一次特别的坚持 。
因为红会医院的情况特殊,只有一栋楼、一个门 。“我只有一个选择,要么看发热,要么不看发热 。两边的患者在一起交叉的话,感染风险极大 。”
平时,这位年轻的院长总是尽可能争取医院领导层的一致意见,但是在战时,就必须要坚持对的意见 。“关键时刻的风险要担必须担,这是担当精神” 。
1月25日,正是疫情最危急的时刻,妻子给熊念打电话告知孩子发烧的消息,他一边接听,一边和同事讨论工作 。
1月26日,妻子也发烧了,他实在走不开,只好叮嘱妻子自行前往医院拍CT 。幸好检查结果显示,妻子、孩子均非新冠肺炎 。
【『80后』疫情风暴中心的百年医院浴火重生 80后院长的战“疫”百日记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