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估“不插电生活”在城市的可行性( 二 )


样板:
苏格兰芬德霍恩生态村(www.findhorn.org) 芬德霍恩生态村位于苏格兰最北边,最早是由几位注重精神成长、关注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成员所创立。她们在临近海湾的沙砾地上开始有机耕作的实践,藉由生活的互动,将环境可持续的概念与当地村民分享,逐渐吸引人们来参观并留下来与她们一同生活。 20世纪80年代,她们开始整体生态村的建设,充分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有关生态的思考和技术,包括生态住宅,绿色能源系统,节水系统与污水再利用,自给自足的有机种植,自治的经济系统及管理机制,定期的生态教育,共同的公共空间(共同厨房、洗衣间及接待空间)及聚会空间。 随着社区企业、慈善组织、社区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她们成立新芬德霍恩社区协会(NFA),将社区中的个体和组织联结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决策平台。 2001年,成立芬德霍恩基金会大学,旨在开发一套全面的可持续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社区体验、商业和专业技能、可持续生活和艺术等。 现在芬德霍恩生态村有360多位居民,每年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14 000多人前来这里参观、游览、修行。
澳大利亚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http://crystalwaters.org.au) 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位于澳洲昆士兰布利斯班市,1987年由Max Lindegger等人所规划,是以永续农耕为理念作社区发展的核心,并持续性地以生态教育推广为己任的社区。 这个社区占地640英亩,80%的土地为公有地,用于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林业及作为生物栖息地和居民休憩使用。20%的土地为私有,规划为居民住宅及商业区域。住宅由居民自己设计,需使用本地材料及融合生态设计。社区现有83户住户,200多位居民,许多居民经营家庭花园。由于规划中很好地考虑了住宅和商业的结合,居民可在家办公,省去了能源的消耗,活跃了社区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199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生态村建立之前,这块地方是典型的因为传统工业的衰落受到失业的影响,人口逐渐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地区,仅剩7位居民。因为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严重荒漠化。生产率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增强这一生态区域的活力,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创造有意义的就业和福利来留住和吸引更多居民。 在4位设计师的协助下,愿意搬来这里居住的人们成立水晶河社区合作社,他们共同投资、共同规划。建设阶段,他们定期召开居民会议,每月出一份简讯,用于和人们进行交流并收集反馈。还编辑了两本书,并送给每位住户一本(《水晶河生态村概念规划报告》及《水晶河生态村住户手册》),详细解释了生态村发展规划的理念,提供了如何可持续地生活以降低对地球负面影响的建议。 水晶河生态村现在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不同的基督教派与犹太教徒、巴哈伊教徒、佛教徒及其它宗教信仰的人们在此愉快地相处,合作开展各种项目。 水晶河生态村所采用的与居民共同讨论的社区规划设计过程,及混合多种土地权属的设计方案已被很多其它地区所采用。
2.2国内概念:
2.2.1生态工程建设试点
有人认为,国际生态村建设所包含的精神实质以及某些具体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于是,打着生态村招牌的形形色色的建设运动在我国各地开展起来。国外生态村的建设固然对我国有借鉴作用,但是与我国的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是脱离的。所以我国对生态村的概念及内涵建设则更侧重于实际的生产模式与内容,如生态工程建设( 种植工程、养殖工程、物质能量合理循环工程) 。广西省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发布了2016年度拟命名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就超过600个。
2..2.2生态村培训课程/生态小镇/田园综合体/生态书院/生态村联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篇加以论述,并且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加以定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埋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因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些国内商业、教育机构和集团,通过代理GEN的生态村设计教育(EDE),并邀请国际讲师、学者访华,通过文化和国际性论坛、行业联盟等手法进行包装,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在没有建成社区样板和取得实操经验的情况下开设付费或免费课程,吸引生态村理念关注者其品牌,并通过资本整合资源,引发话题,从而引起政府重视,以期取得相关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拨款与扶持。
因此观察国内的各类生态村、社区,特别是提到“生态”二字的,非常需要甄别:哪些是真为了探求多元化生活,哪些是搞培训、玩概念,为了套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要去实地深入探访,千万不要轻信华丽的宣传和引经据典的一面之词。要选择适合自己与后代生活的环境,要深入去了解一个社区的创始者及居民的每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遇到问题是怎样判断与取舍的。
*2.2.3侧重于原住民的生态乡村建设(发展预期)
由NGO(非营利组织)或当地乡绅、返乡创业者、具有威信的人物牵头,通过共同信念、目标或信仰组织起来的,从长远来看,以原住民为主体,新村民逐步介入的跨领域新村建设。
该类型活动,意在通过一种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共识,发现一个边远/贫困村庄潜在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生态体系。例如确实有居民生活和参与管理的民宿聚集区,由当地居民负责的特色手工生产和集市。短暂停留的策划人、企业家、慈善家影响不了一个社区长远的未来,唯有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是可持续生活基础。我们常说:谁能生活下来,就是谁的社区。
样板:
三江源藏区零废弃环保中心
三江源澜沧江的源区,海拔4100米的,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零废弃环保中心之称。
尖作村里有一位闭关多年的堪布降央西然,是当地很有威望的藏医及禅修大师,他从闭关洞出来后,为牧人们讲解佛法,免费看病。2012年起,堪布接触到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SGR)的绿色健康项目,并于2013年成为SGR和阿拉善SEE的环保人。堪布意识到,外来垃圾已经威胁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随手丢弃的垃圾成为几代人生命期间都无法降解的“毒瘤”,污染了土壤大地,严重影响牧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因此,他决定引导牧人们回归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川甘孜藏区德荣秘境
由在成都牛背山建立蒲麦地青年驿站及社区,引起全国关注。成功将原住民、新居民和政府三方结合在一起共谋发展的公益人李雁,多年深入藏区深度贫困村一线建立了一系列人文环境培养、文化扶贫、手工艺挖掘等工作。
3.
译名:生态社区
英文:Ecological Community
3.1国际理念:
3.1.1生态技术应用型社区
在英文世界中,这个词更倾向于生态学、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范畴。相对于EcoVillage这个新词,Ecological Community更多的强调了生态性及可持续技术及其在生活区域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侧重于自然科学与生态技术的社区继续沿用这个词。
样板:
英国萨顿地区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生态社区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污物回填地,萨顿区政府为了将废地充分利用起来,决定在此开发生态村项目,希望建造一个零化石能耗发展社区,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各种良策
美国COTATI COHOUSING小区
该小区2003年建成,占地2.3英亩,拥有30个住宅单元,沿马路设置一栋功能混合的建筑,下面为7500平方英尺的商业设施,上面为居住。
小区的公共屋紧靠商业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与住宅过渡空间。公共屋包括客厅,厨房,儿童游戏室,健身房,洗衣房等房间,居民交往。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小区2004年获得美国住宅协会颁发的”美国最佳居住奖“。
3.1.2生态保育性社区
通过发现当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濒危的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
并通过真正热爱自然环境的居民来维持保护区的运转。
他们采用可持续的生活理念起居、行走在保护区内外,这些居民中有各学科的学者和独特观点的专家,多年不断的对所处环境进行统计、观察和分析,设身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可能性。这些保护区有的是在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保持封闭式的,或半封闭式的状态,也有的会局部开放对外的参观,获取一些收入,并实现一些公众科普教育的目的。
德国Brodowin生态社区
位于布兰登堡(Brandenburg) Brodowin,是当地著名的有机农业村,其所制造的农产品,大多销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区。
占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顷,Brodowin是德国最大的有机农场之一。它的转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围墙瓦解的前后。在柏多文经营有机农场的彭柯(Susanne Poinke)说:「为了符合有机农产品协会Demeter的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有机、自制,连市面上卖的有机肥料都不用。」
巴彭生态庇护所共识社区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
1985年2月23日,巴彭生态庇护所(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由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 Robert Horwich博士和百慕大登陆村土地所有者Fallet Young 创立。最初由其他12位土地所有者创建,截至2013年,涉及200多处房产。1998年,妇女保护小组由伯利兹河谷的7个村庄的妇女组成,由Jessy Young于1998年执导。2017年,该小组获得了联合国赤道奖。努力“改善当地生计,同时保护脆弱的野生动物种群”
在大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大片农田成了狒狒“撒欢儿”的乐园,村庄里人狒共存,在政府的资助和号召下,村民们把狒狒喜欢的香蕉、芒果放在屋顶庭院任其食用;往往是人在茅屋居住,狒狒在屋顶栖息。
3.2国内理念:
3.2.1应用生态技术的小镇/楼盘/居住区
侧重于“生态硬件”,例如以优美的天然生态资源、环境,绿化、环境修复,低碳排放,应用高科技生态技术的公共设施及住房材料等。
其本质还是服务于购买房屋的居民,在“社区软件”,也就是社区居民的人文生态和组成方式等方面的侧重不强。居民对于生态理念理解一致性也不高。
*3.2.2依托于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的工作居住区/农场(发展预期)
由居住着或创始者因对生态可持续理念理解的共鸣,自发采用生态技术应用于衣食起居,并持续反思自身在与各方面物质资源互动的行为上,及对于各类物质全生命周期的考量。
以居民自发、自主、自愿为出发点的可持续生活、生产集体。投资者或创始者同时是长期居住者。
样本: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
小毛驴市民农园在种植方式上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遵循种养殖结合的原理,重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传承;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理念,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乡村和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小毛驴市民农园同时还推动适用技术研发、儿童自然教育、可持续生活倡导等多方面的公益项目,并且将一直秉承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
4.
译名:合作居住
英文:Co-Housing
国际理念:
它于1960 年代最早在丹麦出现( 在丹麦被称为Bofaellesskaber),并逐渐扩散至北欧地区。1990 年代后,它已经传播到北美、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以及日本等更多国家和地区,产生愈来愈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欧美地区一种主流住房模式。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居民参与设计过程、社区规划鼓励居民互动、“公共用房(common house)”为多样的居民活动提供场所、以及强调居民自我管理、无等级社区管理结构和独立的收入来源等。同时,紧密的邻里关系、良好的可支付性、低影响(Low-impact)策略下的生态设计措施也是此类社区的核心特质,并且这3 个特质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⑤
合作居住是一种在住宅和环境设计、资金运用、资源利用等硬件及规则方面更强调居民意愿,或直接以居民主导的社区营造方式。逻辑上与大多数居民直接购买房地产公司开发好的成品房的经验相反。
国内理念:
1.青年空间、集体公社、自治空间
“青年空间”是由青年人支持和运营或者是支持青年活动的场地,这类空间在城市与乡村都存在。往往依托于一栋或多栋城市公寓楼或乡村的整栋楼房。居住与沙龙普遍属于青年空间的基础功能。在这些空间内,往往由持续居住的几人到数十人或流动性的人数不等的短期参与者,通过共同分担经济、设计、策划、接待等工作,共同维系空间的日常运转,彼此在长远的时间线上相互服务。陌生人在这里会很快融入集体,结交新朋友,交流思想和学习新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