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 徐平
军队文职人员 , 世界上通常指在军队中服务的非现役军人 。在军队的各项人事制度中 , 文职人员制度比较年轻 , 是在近百余年间才出现的一项组织制度 。它的产生 , 与实行严格的服退役和军衔定期晋升制以及技术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 。
在中国 , 文职人员制度是“舶来品” 。清末新建陆军中最先出现了“军用文官” , 又称“军属” 。辛亥革命后 ,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军队中 , 都沿用了“军属”这一制度 , 但具体称谓不尽相同 。20世纪20年代前称“军用文官” , 20年代后称“军用文职人员” 。到40年代 , 军用文职人员已遍及国民党军队许多部门 , 并且有着特殊的等级和待遇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几十年的尝试、改进 , 建立并不断完善文职人员制度 , 以适应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 。
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88年文职干部胸章
首次军衔制期间的“工薪制职员”和“专业军人”
众所周知 , 我军在1988年实行了文职干部制度 , 2005年建立了文职人员制度 , 这是我军干部制度的重要内容 。可是 , 我军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职员和专业军人 , 实质上就是我军早期的文职人员 , 只不过称谓不同 。
我军在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 , 同时实行了职员制度 。职员 , 亦称工薪制职员 , 是我军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当时借鉴苏军经验 , 对授衔人员掌握较严 , 将一大批“不适合授衔”的副排级以上军队人员改为职员 , 不穿军装 , 没有军籍 。
对职员的设置范围 , 国防部颁发的文件中规定主要是以下五个系统的有关人员:一是行政系统 , 主要有文书、收发、打字员、校对员、档案员、资料员等 。二是物质保障系统 , 主要有食堂管理员、给养员、出纳、各种保管员、器材员等 。三是医疗卫生系统 , 助理军医、主治军医、主任军医也是职员 。四是文化体育系统 , 主要有文工团(队)员、军乐队员、体工队员、美术工作员、俱乐部工作员、图书员、广播员收音员、电影组(队)长、放映员、摄影员等等 。五是院校、科研、工程技术系统 , 主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工程师、技师、技术员、翻译 , 等等 。
从工作岗位看 , 当时的职员与后来的文职干部、现在的文职人员基本相同 。到50年代末 , 我军各类职员人数为6.2万余人 , 与准尉以上有军籍干部之比为1:11.5 。
以下是1955年至60年代初我军实行职员制度时的各工作岗位的女职员 。她们原来都是现役军人 , 改为职员后脱下军装 , 继续在原岗位工作 。
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气象员
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报务员
文职@井延坡工作室|我军文职制度的历史:65年前就开始尝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护士
1960年后 , 我军又陆续分批将编制内职员改为现役军人 , 即现役军官或佩戴专业符号的军人 , 恢复了军籍 , 重新穿上了军装 , 当时称为“二次入伍” 。其中 , 将40种职务(占职员总数的50%) , 改为佩戴专业符号的军人职务 , 包括文工团员、体工队员、军乐队员、美术工作员、摄影员、放映员、护士、仓库保管员、话务员、电报收发员等 。专业符号也称勤务符号 , 我军1955~1965年军衔制期间 , 领章上有军兵种和勤务符号 。勤务符号就是按专业勤务区分的识别标志 , 如军需、军医、兽医、文工团、体工队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