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记者调查:城市的一“桩”难题( 三 )


如何布局充电桩 , 成“老大难”问题
在充电桩建设过程中 , 邓强发现 , 充电桩技术本身并不难 , 难就难在如何布局 。 “有些充电桩建成后无人问津 , 而有些充电桩却炙手可热 , 充电桩使用率参差不齐 。 ”如何下好充电桩这盘“棋” , 是邓强的又一桩心事 。
经验告诉邓强 , 充电桩的建设 , 对现有住宅、房地产的硬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如果小区里充电桩数量较多 , 充电时间又比较集中 , 会对电网造成较大压力 , 特别是没有储能电站调控的情况下 , 既要保证小区电量平衡 , 又不能对日常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 难度很大 。 邓强坦言 , 目前不论是充电桩的密度、分布还是电量平衡能力都有待改进 , 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
邓强的“一桩桩”心事 , 也是包括绵竹市在内的绝大部分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道道难题 。 如何升级锂电池的技术生产能力 , 提高绵竹市本身的智能化改造 , 加强前端的原料、材料、产品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 是未来绵竹市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 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体验式的、智能的综合工程体 。 ”在邓强看来 , 让新能源汽车智能化 , 就要实现充电桩互联互通 , 打造智慧车联网 , 为人们提供更专业可靠、智能高效、快速便捷的“一站式”充电服务 。 绵竹市要大力发展智慧车联网 , 真正实现“智能出行” 。
天津车主李女士的烦与忧
家住天津塘沽的李女士 , 每天要开车到市区上班 。 对她而言 , 这辆已经开了两年的电动汽车成了她的生活必需品:“每天上下班路程要80公里左右 , 这要是换成燃油车 , 日常开支要多出不少 。 ”
然而 , 电动汽车在充电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 让喜爱电动汽车的李女士头疼不已 。
建设运维遇难题 , 驾车体验受影响
“有的充电桩看上去可以用 , 但实际充电时充不进去;还有一些桩本身没有问题 , 但是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变得不能正常使用 。 ”谈起充电桩设施的可用性 , 李女士开始向采访人员大倒苦水:燃油车占据充电车位、充电枪被人为损坏、充电站点维护不及时……这些充电“痼疾” , 给李女士的电动汽车使用体验造成了很大影响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天津市民加入到购买电动汽车的行列 , 电动公交车也逐渐走进市民的生活 。 为了满足天津市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 国网天津电力公司自2010年以来 , 针对电动公交车、党政机关公务电动用车、居民自用车等推进城市充电设施建设 。
国网天津电力公司营销部智能用电业务主管谢秦告诉采访人员:“目前 , 公司在天津市内已建成各类充电站共计616处 , 充电桩设施6213台 。 公司在天津市大功率直流快充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 。
但在日常生活中 , 李女士依然觉得充电桩有些供不应求 。 “我个人感觉现在天津的快充桩站点数量还比较少 , 一些大型商场的充电桩也不够多 , 经常排不上队 。 ”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 李女士驾车返回住所 。 由于通勤距离较远 , 她的电动汽车每天都要充一次电 。 李女士家住一楼 , 便从窗口接线为电动汽车充电 。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和工作单位都没有充电桩 , 也没有私人车位 , 只能用这种办法充电 。 ”
像李女士这样的“飞线充电”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 不应鼓励 , 但大多数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 , 许多车主无奈出此下策 。 小区停车区域有限、物业管理主体繁杂 , 部分居民报装充电桩的过程一波三折 , 还有更多居民只能冒着安全风险采用飞线充电 。 如何尽量满足在家充电的需求 , 已成为天津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
理念技术创新 , 破解充电烦忧
周末或假期 , 李女士时而会与家人自驾出行 , 只是每次都会将平时通勤用的电动汽车停在家里 , 换上另一辆燃油车 。 “就害怕电动汽车半路没电 , 荒郊野外没地方充电 , 不敢冒这个险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