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印象官方帐号」唐代的兴衰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联,唐德宗为分界点,中国历史上


「晋商印象官方帐号」唐代的兴衰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联,唐德宗为分界点,中国历史上
文章图片
唐代赋税制度大体可以以唐中期为界 , 即唐德宗在位期间 , 分为两种:一是租庸调制度 , 二是两税制度 。 租庸调制适用于唐前期 , 但执行了一段时间即出现崩溃的迹象 , 而类似于租庸调制的户税和地税将逐渐演变为重要的税种 , 也可以说是国家的主要税源 。 此后户税和地税彻底取代了租庸调制 , 并且在户税和地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两税法” , 可以这样说户税和地税在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 为租庸调制向“两税制”过度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实践经验 。
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在于“均田制” ,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共同构成了朝廷与老百姓的双向合作关系 , 朝廷将土地授于农民 , 农民生产出粮食 , 布帛 , 丝绸等劳动产品再以赋税的形式上交朝廷 , 唐代当时的标准是每人每年交纳租粟两石 , 调绢二丈 , 庸绢六丈 , 以保证朝廷获得一定的资源 。 换句话说“均田制”之授田制度体现了朝廷对于老百姓的义务 , 而租庸调制之赋税则体现的是农民对朝廷的义务 。
这种双方相互之间的义务得以维持的基础是双方必须遵守和履行各自的义务 , 但是很不幸 , 由于种种原因“均田制”逐渐难以维持 , 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 , 自然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 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 要想了解租庸调制的崩溃 , 首先要了解“均田制”制度为什么会“流产”!
首先 , 均田制制度流产的最主要原因是 , 均田制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就均田制本身的性质而言 , 它是一种带有村社残余性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 其特点就是一个“均”字 , 它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 商品货币也不发达阶段 。 否则 , 相伴而来的贫富差距 , 土地兼并与土地规模化经营 , 肯定会冲击并逐步瓦解本身就不太牢固的“均田制度” 。
「晋商印象官方帐号」唐代的兴衰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联,唐德宗为分界点,中国历史上
文章图片
到了唐中期 ,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 商品货币化也逐步形成 , 就使得农村内部发生了快速的两极分化 , 土地兼并迅速开展 , “富者田连千陌 , 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已经形成 。 官僚 , 地主 , 商人 , 高利贷者纷纷通过各种方法来吞并土地 。 这就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下的主流趋势 。 而在唐代均田制的话语权体系下“永业、实口、授田以后限制买卖 , 但并不是绝对的 。 如《田令》中就规定:“如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 , 听卖永业田 , 即流亡者亦如此 , 乐迁就宽乡者也听卖口分 , 卖其住宅 , 抵店者 , 碾铠者 , 虽非乐迁 , 亦听私卖 。 ”
所谓租庸调制 , 其中租就是田租 , 庸是指杂役 , 调是应交纳的土产税 , 即根据当地的土特产来纳税 , 除此以外还要负担杂傜和兵役 , 这些内容便构成唐代主要的征税制度 。
那么均田制就是通过战争以后所占领的土地按一个男人(必须是个成年人)可以无尝授得40亩土地 , 一个女人(必须是成年人)可以无尝授田20亩土地 , 由个人去开垦种植 , 待土地上的粮食有了收成以后 , 就得给朝廷交纳税赋 。 租庸调制便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徭役征收制度 。
也就是说 , 虽然土地被朝廷限制买卖 , 但是出现了意外就另当别论 , 所以想卖者就不怕找不到机会或者说借口 , 对于想买者更是机会多多 。 实行土地大量兼并和转移 , 到了唐开元年间“法令弛坏 , 兼并之弊 , 有溢于汉成哀之间” , 当时的王公贵族 , 富商大贾不仅侵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 , 而且还违法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 , 土地性质的根本改变 , 均田制也就迅速被破坏了!
当然 , 均田制的崩溃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
1.授田严重不足
唐初 , 由于长期战乱 , 无主的土地较多 , 均田制得以维持 , 几十年过后 , 随着地主阶级以兼并土地或者以赏赐名义获得的大量土地以及长期以授田给农民 , 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 ,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定 , 人口急剧增长 , 共同导致授田严重不足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