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一封信 一片情 一颗心 河南南阳赵喜风老师的“抗疫家书”温暖学子( 二 )


“写一封信就像生一个孩子 , 从拟定题目到形成书信 , 就是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 , 写好了 , 就像把孩子生下来一样轻松 。 ”赵喜风说 , 给每一个学生写信 ,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 , 每一封信她都要写出特色 , 都“与众不同” 。 一走上征途便发现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刚开始还好一些 , 先选一些特点鲜明的学生来写 , 还比较顺手 , 越往后写越难写:普普通通写封信容易 , 要写出多篇各不相同的信来可就难了 。
“亲爱的宛楠:在班里的孩子中 , 你是老师最最不舍的牵挂……多少次老师悄悄的把你拉在身边:告诉你 , 我们无法改变家庭 , 无法改变出身 , 只能改变自己 。 ”在赵喜凤老师第一封是写给班里一位名叫“宛楠”的小男孩 , 题目是《用知识改变命运 , 让拼搏创造未来》 , 单亲又贫困的他在进入这个班级前 , 胆小、孤僻 , 成绩差 , 在赵老师的多次家访和呵护下 , 目前这个小男孩进步很大 。
在她写给班长夏伯苓的信中 , 把学生比作“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古有木兰今有你!您努力的样子很美!你的踏实勤奋、责任心、进取心、荣誉感 , 已经深深烙印在老师的脑海里 。 从你炯炯有神的眼睛中 , 老师看到了你的坚毅;从你全神贯注的目光中 , 老师读出了你的专注、认真 。 你时时刻刻以身作则 , 严格要求自己 , 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着中华大地 , 中华民族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在这场战争中 , 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们诠释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初心;冲锋在前的人民警察、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争分夺秒的科研团队、隐姓埋名的爱心人士等 , 他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 全民战"疫"就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 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 , 坚定信念 , 崇尚科学 。 亲爱的孩子 ,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 尽量不出门 , 在家多通风 , 多喝水 , 勤锻炼”(摘自2月17日致松豪的一封信)
“这场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本丰厚的教材 , 是危机也是契机 。 亲爱的孩子 , 疫情下让我们对人生有了很多思考 , 社会就是课堂 , 榜样就是力量” 。 (摘自2月22日致孜航的信)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 , 赵喜风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有温度、有记忆的教育;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逐渐完美;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
赵喜凤说 , 她从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追求目标 , 坚持从不同角度入手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 她在班里设置“悄悄话信箱” , 让孩子们说出他们不愿与别人说的话 , 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她创建“班级日志” , 每天由学生轮流记录学校、班级发生的事情 , 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 成了班级一部“历史”;她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 , 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学生在家表现 , 送去温暖和鼓励 , 让学生和家长感动不已;她把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选择一篇成功作文 , 配上照片和学生自创座右铭 , 制作成册 , 留给每一位学生 , 成为学生永久的纪念;她邀请学生们分批到家里吃饭 , 亲手教学生做饭 , 让来到老师家里的学生们自豪又骄傲 , 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她在班级里给学生集体过生日 , 让学生接受全班同学的祝福 , 体会大集体的温暖 , 家长们再也不在家里单独给孩子过生日了……
赵喜风今年43岁 , 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一个乡村教师之家 。 父亲曾是一位民办教师 , 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毛笔制作工艺”传承人 。 受父亲影响 , 当一名好教师是她的梦想和追求 。 1996年师范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潦河镇潦东小学任教 , 2007年被选拔到十七小 。 一晃24年过去了 , 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 , 但不变的是她倾情教育、无私奉献的初心 。 她先后荣获“南阳市学科带头人” , “南阳市文明教师” , “南阳市文明班集体班主任” , “南阳市社团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 目前她还是“秦守洁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骨干成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