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帅哲师』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与文艺复兴


1
儒教是以“三纲五常”的家族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教” 。 儒教的哲学 , 不管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是宋明理学 , 不断的为维护纲常名教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 儒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 ,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政治稳定 ,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随着儒学理论在明清时代日益教条化和庸俗化为假道学 , 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工具和人性发展的枷锁 。 儒学内部涌现出一些异端思想家 , 激烈反对占据主流地位的程朱理学 。 由于明代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商品经济萌芽和日益成熟的市民社会 , 因此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程朱道学的激烈批判 , 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 虽然官方的意识形态并未受到动摇 , 但是在民间 , 宗法伦理道德的权威已经开始瓦解 。
在孔子时代 , 无论儒教、佛教、道教的文化理论基础 , 都产生于轴心时代的哲学学说 。 这个时代实际上是人文理性文化的时代 , 宗教教义的发展 , 一直都是靠哲学理论的发展来维系的 。 从儒学的发展来看 , 自春秋战国的孔孟之后 ,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 儒学在适应时代发展 ,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 , 儒家学说在哲学方面对儒、道思想的吸收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越来越多 。
宋明理学的理、气、心三派 , 实际上是以程朱为代表正统儒学与陆王偏佛、张王近道的三种不同形态 。 尽管三派都是真正的儒学 , 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推崇 , 却说明了心学和气学 , 并不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学说来培养士人 。 心、气两学是理学和分支和异端 , 明、清之际 , 却在文人士子中影响颇大 , 这说明 , 儒学自身 , 正在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 这种变化最终导致儒家的纲常名教 , 失去其一直以来维护社会道德伦理的作用 。

『儒帅哲师』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与文艺复兴
本文插图

李贽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阳明先生之前 , 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 , 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落其传 。 ”明代中后期 ,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保守僵化的封建礼教意识形态 , 在商品经济萌芽和市民社会日渐形成的十六世纪 , 出现了以王艮和李贽为代表的民间启蒙思想家 。 他们激烈的批判程朱理学和假道学 , 主张个性解放 , 提倡发展经济 。 明末清初之际 , 顾炎武和黄宗羲将批判的矛头 , 指向封建君主专制 , 提出了“民本天下”的思想启蒙 。
清代对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 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 以维护其腐朽封建统治 。 鸦片战争之后 , 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 , 禁锢思想的枷锁同时也被打破 。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 冲击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礼教传统 。 个性解放思潮经过从晚明到民初的不断积累和酝酿 , 终于在1917年发展成为一场彻底反对宗法伦理道德文明的思想文化运动 , 即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 既是中国封建礼教文化走向衰落和瓦解的产物 , 也是世界性的现代性文明扩张的结果 。
2
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近代时期 , 一般被认为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开始的 。 但是这种看法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瓦解 , 是西方现代文明向中国输入的结果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 , 发生了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巨大变化 。 历经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辛亥革命几次从器物到制度的变革 , 都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结果 。 这种影响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接受过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 , 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为高潮 。 封建宗法意识形态 , 以及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 , 被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所取代 。 但是 , 我们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中 , 如果只看到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冲突 , 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 , 进而得出了中国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被“西化”的结论 ,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和狭隘的 。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的 , 是西方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确立的现代文明理念 。 但我们应该看到早在晚明时代 , 批判封建宗法等级制的个性解放思想就已经出现 。 只不过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者 , 实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思想专制 , 才让启蒙思想暂时被压制起来 。 但封建礼教文化本身的权威 , 正在日益成熟的市民社会中瓦解 。


推荐阅读